shàngxiàshǒu

上下其手

拼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怎么读

注音 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

感情 贬义

近义词 徇私舞弊 通同作弊 营私舞弊

反义词 奉公守法 光明磊落 问心无愧

上下其手的意思

折叠展开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处唐・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上下其手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正音”,读作“qí”,不能读作“qī”。

辨形”,不能写作“”。

谜语 指天化地 (谜底:上下其手)

故事 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穿封戍和公子合围郑国大夫皇颉,穿封戍俘获了他。在战后,公子围争功,穿封戍不服,请太宰伯州犁裁决。伯州犁有意把手抬高对皇颉介绍公子围,把手降低介绍穿封戍。皇颉会意说是公子围俘获他的。

上下其手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以手势高举和向下来暗示对方,以进行舞弊的伎俩。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用“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或形容带有邪念,不礼貌地触摸他人身体。

【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 ,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1][2][3][4]与之争之,[5][6]。伯州犁曰:“请问于[2]。”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8][9]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10]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11]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

注解

[1]穿封戌:春秋时代楚国大将。

[2]囚:动词,俘虏,拘禁。

[3]皇颉:春秋时代郑国大夫。颉,音xié

[4]公子围:春秋时代楚国王子,名围。共王子,后承继王位为楚灵王。

[5]正:音zhèng,论定是非。

[6]伯州犁:春秋时代楚国大夫。

[7]囚:名词,囚犯。

[8]寡君:古代臣民对他国自称本国君主的谦词。

[9]贵介:显贵的人。

[10]县尹:职官名,一县的首长。

[11]弱:动词,败。

【典故】

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春秋时代,楚、郑两国交战,楚国大将军穿封戌俘虏了郑国大夫皇颉,立下大功。同行的王子围见了眼红,想要把这个功劳占为己有,硬说皇颉是被自己捉到的。穿封戌也不甘势弱,两人争执不下,于是找了伯州犁来裁断是非。伯州犁说:“这要问问被虏来的皇颉,他说的一定错不了。”便把皇颉带上,由伯州犁来质问。但其实伯州犁想袒护王子围,于是他故意先高举一手指著王子围说:“这位是王子围,也是本国国君所宠爱的弟弟。”接著放下手,向下指著穿封戌说:“这位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一个县官。这两人当中,究竟是那一个捉到你的?”皇颉看到他刻意分别的手势,也听懂了话中的暗示,就顺应著回答说:“我不敌王子围,就败下阵来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上下其手”,用来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亦用来形容带有邪念,不礼貌地触摸他人身体。

【书证】

  • 01.唐・周矩〈谏制狱酷刑疏〉:“(被告者)只是不堪楚毒,自诬耳。何以核之?陛下试取所告状,酌其虚实者,付令推之,微讯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02.《旧唐书・卷七一・魏征列传》:“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国之法遂差;张汤轻重其心,汉朝之刑以弊。”
  • 03.《金史・卷四五・刑志》:“是非淆乱,莫知适从,奸吏因得上下其手。”
  • 0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明经》:“权文公谓,注疏犹可以质验。不者,傥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则荡然矣。”
  • 05.《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他一到工上,先把前头委的几个办料委员,抓个错误,一齐撤差。统统换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

【用法】

语义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类别用在“舞弊谋利”的表述上。

例句

这是一件一群人监守自盗,上下其手,贪污公款的弊案。

那对父子在这件弊案中,上下其手,不知贪了多少黑心钱!

这些贪官无所不用其极,利用职权,上下其手,能要就要,心中哪还有国家民生?

语义形容带有邪念,不礼貌地触摸他人身体。

类别用在“无理碰触”的表述上。

例句

歹徒本来在她身上上下其手地乱摸,看警察出现了,才落荒而逃。

他一见抢匪出现就先昏倒了,身上的财物当然也就被上下其手地搜个精光。

上下其手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practise fraud(league together for some evil end)

上下其手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àng,shǎng), 一部,共3画

㈠ 上 [ shàng ]

①.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 如: 楼上。上边。

②.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 如: 上古。上卷。

③. 等级和质量高的。 如: 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④. 由低处到高处。 如: 上山。上车。上升。

⑤. 去,到。 如: 上街。

⑥. 向前进。 如: 冲上去。

⑦. 增加。 如: 上水。

⑧. 安装,连缀。 如: 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⑨. 涂。 如: 上药。

⑩.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 如: 上课。上班。

⑪. 拧紧发条。 如: 上弦。

⑫. 登载,记。 如: 上账。

⑬.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 如: 晚上。桌上。组织上。

⑭.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 如: 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⑮.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 如: 上年纪。

⑯.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㈡ 上 [ shǎng ]

①.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xià), 一部,共3画

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如: 下层。下款。

②. 等级低的。 如: 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③. 方面,方位。 如: 两下都同意。

④.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 如: 下卷。下次。下限。

⑤.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 如: 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⑥. 使降落。 如: 下半旗。下棋。

⑦. 进入。 如: 下海。

⑧. 投送。 如: 下书。

⑨.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 如: 下班。下课。

⑩. 谦辞。 如: 在下。下官。

⑪. 颁布。 如: 下令。

⑫. 攻克。 如: 攻下。

⑬. 卸掉。 如: 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⑭. 用,投入精力。 如: 下工夫。

⑮. 退让。 如: 争执不下。

⑯. 做出判断。 如: 下结论。

⑰. 量词,指动作次数。 如: 打三下。

⑱.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⑲.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⑳. 少于。 如: 不下二百人。

. 动物生产。 如: 鸡下蛋。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㈠ 其 [ qí ]

①.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 如: 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②.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如: 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③. 那里面的。 如: 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④.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如: “其如是,熟能御之?”

⑤.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 如: “其如土石何?”

⑥. 词尾,在副词后。 如: 极其快乐。大概其。

㈡ 其 [ jī ]

①. 〔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读音(shǒu), 手部,共4画

①.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 如: 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

②. 拿着。 如: 人手一册。

③. 亲自动手。 如: 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

④. 技能、本领。 如: 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

⑤.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 如: 国手。扒手。生产能手。

⑥. 小巧易拿的。 如: 手枪。手册。

上下其手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