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ánshìwànghòushìzhīsh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 , hòu shì zhī shī 怎么读

注音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 ㄏㄡˋ ㄕˋ ㄓ ㄕ

繁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惩前毖后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反义词 重蹈覆辙 掉了疮疤忘了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

折叠展开

师:借鉴。
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例子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正音”,读作“zhī”,不能读作“zī”。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前车之鉴”;都表示记取以前的教训。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指从自己过去的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多指从别人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故事 战国初,晋国大臣智伯掌握了大权,他派人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索要土地。赵襄子拒绝,智伯联合魏、韩出兵围困赵,赵派谋士张孟谈去游说魏、韩,他们三家联合消灭了智伯,要封赏张孟谈,张不要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语出《战国策・赵策一》。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一》[1]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2],闻往古,天下之[3],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4],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2]成事:已成的事。指过往的事。

[3]美同:有美而同。

[4]图:谋划、打算。

参考

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典故】

战国时,晋国王室政权旁落到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他为削弱其他三家势力,假借晋君名义向各家索求一大笔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赵襄子拒绝。智伯被拒绝后十分生气,便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虽然在武力上处于劣势,但靠著张孟谈所献的计策,让智伯陷入苦战,最后张孟谈还说服韩、魏两家改与赵氏合作,灭了智氏。在此役中,张孟谈立下大功,赵襄子封给他许多土地和极高的官爵,不料张孟谈却因而要求辞官归隐,襄子惊讶地问:“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应受此礼遇,这样才能服众啊!这也是先圣先贤们安定国家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张孟谈答道:“我察看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知道君臣永远无法共享权势,真这样做的,未曾有过好结局。前人的教训,正可作为我们的借镜啊!”赵襄子在他的坚持下也只好答应。张孟谈于是辞掉官职,并把名下所有封地献还,然后就在负亲这个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张孟谈表现出的智慧与赵襄子表现出的英明,正因为他们能如张孟谈所说:“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把历史的教训转化成自己的借镜。后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被用来指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书证】

  • 01.《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源)
  • 0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 03.《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故恭俭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谄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 04.《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用法】

语义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类别用在“记取教训”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们应该要秉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是非功过都值得我们好好察考,作为明鉴,以免一错再错。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应该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以免将来重蹈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过这次火灾的惨痛教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预防措施。

如果我们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就可以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正是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learn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s
  2. Прóшлое,éсли егóне забывáть,служит учителем на будуще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qián), 刀部,共9画

①.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 如: 前面。前边。前方。面前。前进。前程。

②.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 如: 以前。前人。前此。前科。前嫌。前言。前车之鉴。

③. 顺序在先的。 如: 前五名。

④. 向前行进。 如: 勇往直前。

读音(shì), 亅部,共8画

①.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 如: 事情。事件。事业。

②. 变故。 如: 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③. 职业。 如: 谋事(指找职业)。

④. 关系和责任。 如: 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⑤. 办法。 如: 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⑥. 做,治。 如: 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⑦. 服侍。 如: 事父母。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wàng), 心部,共7画

①. 不记得,遗漏。 如: 忘记。忘却。忘怀。忘我。忘情。忘乎所以。

读音(hòu), 口部,共6画

①. 君主;帝王。 如: 商之先后(先王)。

②. 帝王的正妻。 如: 皇后。太后。

③. 诸候。《書•舜典》:“肆覲東后。”

④.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 如: 后窗户。后面。后学。后缀。后进。

⑤.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 如: 日后。后福。后期。

⑥. 指次序,与“前”相对。 如: 后排。后十名。

⑦. 子孙。 如: 后辈。后嗣。后裔。后昆。无后(没有子孙)。

⑧. 姓。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shī), 巾部,共6画

①. 教人的人。 如: 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

②.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如: 工程师。医师。技师。

③. 效法。 如: 师法古人。

④. 榜样。 如: 师范。

⑤.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 如: 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⑥.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 如: 法师。禅师。

⑦. 军队。 如: 会师。出师。

⑧.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 如: 师长。师座。

⑨. 一国的首都。 如: 京师。

⑩. 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