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xiǎng

靡靡之响

拼音 mǐ mǐ zhī xiǎng 怎么读

注音 ㄇㄧˇ ㄇㄧˇ ㄓ ㄒㄧㄤˇ

繁体 靡靡之響

近义词 靡靡之音

靡靡之响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靡靡之音”。见“靡靡之音”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靡靡之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乐”。韩非是战国末期的韩国诸公子,他眼见韩国国力衰弱,竭力主张使用刑术法治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屡次上谏韩王,均不受重视,因而发愤著书,即成今日之〈韩非子〉,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其中〈十过〉一章在阐述君王如有十个重大过失之一,就足以亡国,其中一项就是沉溺于音乐享乐中,而忘了国事与应有的礼仪。他举春秋时期晋平公的事为例,当时卫灵公要前往晋国会见晋平公,经过濮水附近,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问左右有无人听过,众人皆说没有,卫灵公便请乐师师涓将它谱下来。到了晋国,晋平公设宴款待他,酒酣耳热之际,卫灵公便要师涓演奏那新谱下来的美乐助兴。师涓演奏到一半,晋国乐师师旷赶忙阻止说:“这是古代乐师师延为纣王所作的乐曲,颓废淫荡,足以使人丧志,是亡国之音啊!武王伐纣时,师延逃到濮水边投河自尽,所以这乐曲一定是在濮水边听到的。先听到这乐曲,国家一定会衰落,不能弹完啊!”但晋平公相当喜好音乐,要求师涓一定要弹完。听完后又要求听更美妙的清征乐,师旷说:“不行!清征乐是给道德极高的君主听的,陛下您的德行还不够。”爱好听音乐的晋平公执意要听,师旷只好演奏给他听。在奏乐过程中,有许多只黑鹤闻声飞来,与乐齐鸣、共舞,听得晋平公龙心大悦,又问师旷是否还有更高亢的音乐?师旷说还有清角乐,平公又要求要听,师旷说:“不行!这是黄帝与鬼神在泰山相会而作成的音乐,今陛下您德行不够高,不可以听,听了恐怕会有灾祸。”平公仍然执意要听,师旷只好遵命。没想到才开始弹奏,便乌云四起,接著刮起狂风暴雨,把帐幕摆设全都吹倒,连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吓得躲进房内。自此之后,晋国连续大旱三年,平公则因受到惊吓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国事。韩非用这个例子,告诫为人君主不能过分沉溺于享受音乐。后来《韩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乐”演变成“靡靡之音”这个成语,用来指颓废淫荡、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

【书证】

  • 01.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古曲声情,雄劲悲激,今则尽是靡靡之响。”

靡靡之响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í), 非部,共19画

①. 浪费,奢侈。 如: 靡荡。靡费。侈靡。

②. 分散。 如: 靡散(消灭)。

③. 古同“糜”,糜烂。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xiǎng), 口部,共9画

①. 声音。 如: 响声。响箭。响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响(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②. 发出声音。 如: 钟响了。

③. 声音高,声音大。 如: 响亮。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④. 回声。 如: 响应(yìng )。如响斯应(喻反应迅速)。

靡靡之响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