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歇后语(第9页)

共 3556 个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具有简短、幽默、富有形象的特点,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起到引子的作用,有时类似于谜面;而后半部分则充当后衬,有时像谜底,起到点题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下,通常只需说出前半部分,人们就能理解或猜测出它的含义,因此得名"歇后语"。 这一语言艺术源自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精炼,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歇后语不仅以幽默引人,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民族的风俗传统,是一种品味生活、领悟智慧的方式。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歇后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趣而深刻的交流方式。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施小计

三天拣了两泡牛屎 —— 慢工出细活

出巢的蜜蜂 —— 满天飞

瞎子背瞎子 —— 忙上加忙

闭着眼睛跳舞 —— 盲目乐观

瞎子敬神 —— 盲目崇拜

城隍丢斗笠 —— 冒失鬼

人造牛黄 —— 冒牌货

扁担上翻跟斗 —— 冒险主义

一棒打散两只狗 —— 没偏没向

灯草做秤 —— 没斤没两

屠夫煺猪 —— 眉毛胡子一把抓

雾天看远山 —— 朦朦胧胧

面粉搀石灰 —— 密不可分

半夜里撒呓挣 —— 迷迷糊糊

闺女上婆家 —— 腼腼腆腆

奖状绑在笤帚上 —— 名誉扫地

贾宝玉的通灵玉 —— 命根子

当面锣,对面鼓 —— 明打明敲

泥瓦匠斗活 —— 抹稀泥

丈二和尚 —— 摸不着头脑

三岁小孩掉井里 —— 摸不着边

浴室里的灯 —— 模模糊糊

小脚女人赶路 —— 磨磨蹭蹭

木脑壳跳舞 —— 幕后操纵

水里的鸳鸯 —— 难舍难离

磨刀水洗头 —— 脑子生锈

豆芽伴粉条 —— 内外勾结

两个人奏笙 —— 你吹我捧

两个人推磨 —— 你推我让

大姑娘相亲 —— 忸忸怩怩

双簧戏表演 —— 扭捏作态

皮坊的老板 —— 牛皮大王

花木兰从军 —— 女扮男装

姑娘的脊背 —— 女流之辈

骑马不带鞭子 —— 拍马屁

大头鱼背鞍子 —— 跑江湖

高价买来低价卖 —— 赔本买卖

斑蝥贴告示 —— 屁话连篇

上天的气球 —— 飘飘然

新人过马鞍 —— 平平安安

废品堆里的铁锅 —— 破烂货

抱着瓦盆隔墙扔 —— 破罐子破摔

孙悟空拔毫毛 —— 七十二变

骂县官打小孩 —— 欺上压下

买铁锅的 —— 敲敲打打

蚕豆炒豌豆 —— 亲亲热热

出窑的砖喝足了水 —— 清一色

西瓜皮熬菜 —— 清清楚楚

石灰水泼到青石板上 —— 清清白白

周仓扛小刀 —— 轻松愉快

破袄改成破裤子 —— 穷折腾

西风扫落叶 —— 秋去冬来

擀面杖做笛子 —— 缺心眼儿

三九天喝姜汤 —— 热心肠

大年夜的蒸糕 —— 热门货

财神爷着烂衫 —— 人不可貌相

唐朝的臣子狄青 —— 人不可貌相

叫化子死了站着埋 —— 人穷志不穷

八十岁考状元 —— 人老心不老

棉花裹秤砣 —— 柔中有刚

见了火的蜡烛 —— 软不拉耷

豆腐做匕首 —— 软刀子

母猪耳朵 —— 软骨头

屠夫说猪,农夫说谷 —— 三句不离本行

打猎的不说鱼网,卖驴的不说牛羊 —— 三句话不离本行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后行

八十岁的老头学吹打 —— 上气不接下气

五台山上拜佛 —— 烧高香

神台上的狗屎 —— 神憎鬼厌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 生不如死

同君一席话 —— 胜读十年书

打狗看主人 —— 势利眼

一滴雨,一滴湿 —— 实实在在

碾砣子雕神像 —— 实心眼

碾盘碰磨扇 —— 实打实

瘦鸡婆的肋骨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老鼠掉进风箱里 —— 受夹板气

头枕元宝 —— 守财奴

刘备摔孩子 —— 收买人心

孔夫子的褡裢 —— 书呆子

走江湖卖草药 —— 耍嘴皮子

骗子赌钱 —— 耍手腕

捧着泥鳅玩 —— 耍滑头

乞丐说相声 —— 耍贫嘴

嘴里噙灯草 —— 说得轻巧

牛角安在驴头上 —— 四不像

抱着石头跳深渊 —— 死不回头

六月的瘟猪 —— 死不开口

盐碱地里的庄稼 —— 死不死,活不活

棺材里翻身 —— 死不甘心

吊死鬼打眼角 —— 死不要脸

吊死鬼当婊子 —— 死不要脸

城隍庙打官司 —— 死对头

拔了塞子不消水 —— 死心眼

拿着铜尺卖鞋穿 —— 死搬硬套

抱着葫芦不开瓢 —— 死脑筋

吊死鬼搽粉 —— 死要面子

倾家荡产买棺材 —— 死要面子活受罪

春汛的鱼虾 —— 随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