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ăoshǔ

拼音
jiăo shǔ
注音
ㄐㄧㄠˇ ㄕㄨˇ

角黍的意思

词语解释

角黍jiăo shǔ

  1.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粘黍,故称。

引证解释

  1.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称。

    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 晋•周处 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宋•周邦彦 《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 荆楚。”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 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清•赵翼 连日竞渡再赋》诗:“竞渡传从 楚 岁时,为投角黍弔 湘 纍。”

国语辞典

角黍jiăo shǔ

  1. 以芦叶或竹叶裹成尖角的粽子。

    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五月五日》:「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

网络解释

角黍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深厚传统食品。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最早记载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角黍的字义分解

  • 拼音 jiǎo,jué 部首总笔画 7

    角 [ jiǎo ] 1.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 牛角。鹿角。犄角。角质。 2. 形状像角的。 菱角。皂角。 3.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 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 4. 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 直角。角度。角钢。角尺。 5. 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 角落。 6. 额骨(俗称“额角”)。 7.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8.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画角。号角。 9. 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 “先取两角酒来”。 10. 中国货币单位。 11.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2. 量词。 角 [ jué ] 1. 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2. 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 角色。名角。 3. 较量,竞争。 角力。角斗。角逐。 4.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 5. 姓。 [更多解释]

  • 拼音 shǔ 部首总笔画 12

    黍 [ shǔ ] 1. 〔~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更多解释]

角黍的分字组词

角黍的近音词、同音词

角黍的相关词语

【角黍】的常见问题

  1. 角黍的拼音是什么?角黍怎么读?

    答:角黍的拼音是:jiăo shǔ
    点击 图标播放角黍的发音。

  2. 角黍是什么意思?

    答:角黍的意思是:以芦叶或竹叶裹成尖角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