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táo ㄊㄠˊ yáo ㄧㄠˊ

勹部 共8画 半包围结构 U+530B
汉语字典

勹部

8画

6画

半包围结构

tao yao

táo yáo

QRMK 86 、 QTFB 98

POJU

RYEZ

27720

530B

[35311252] 撇、横折钩、撇、横、横、竖、竖折/竖弯、竖

匋字概述

折叠展开

〔匋〕字拼音是táo,yáo 部首是勹, 总笔画是8画。

〔匋〕字是半包围结构

〔匋〕字仓颉码是POJU 五笔是QRMK 86 、 QTFB 98 四角号码是27720 郑码是RYEZ

〔匋〕字的UNICODE是530B。 十进制为21259,UTF-32:0000530b,UTF-8:E5 8C 8B。

〔匋〕字的异体字是

匋的笔顺

折叠展开

匋的意思

折叠展开

1táoㄊㄠˊ

基本解释

古同“”,陶器。

详细解释

名词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后作“earthernware匋,瓦器也。——《说文》

2yáoㄧㄠˊ

基本解释

古同“”。

古同“舀( yǎo )”。

匋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勹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9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151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80頁,第20

唐韻》、《集韻》、《正韻𡘋徒刀切,音桃。
說文》: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从缶,包省聲。
玉篇》:今作陶。

又,《正字通》:餘韶切,音遙──與窯同,南山有漢武舊匋。

注解

〔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勹部

〔匋〕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o、yáo,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勹、缶

〔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áo] ⑴ 古同“陶”,陶器。 [yáo] ⑴ 古同“窑”。⑵ 古同“舀( yǎo )”。

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匋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下反切徒刀切頁碼167頁,第6

匋瓦器也。从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

鉉注案:《史篇》讀與缶同。

附注段玉裁注:「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廢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反切特豪反頁碼417頁,第2行,第2

匋瓦器也。從缶,包省聲。

鍇注臣鍇曰:「古者,昆吾作匋。昆吾,夏桀諸侯。《後漢書》:南山有光武舊陶燒瓦處也。陶、萄字從此。《史篇》讀與缶同。《史篇》史籒所作《蒼頡篇》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下反切徒刀切古音第三部頁碼895頁,第3許惟賢397頁,第2

匋作瓦器也。

段注作字各本無。今依《玉篇》補。《大雅》。陶復陶穴。箋云:復穴皆如陶然。《正義》引《說文》。匋,瓦器竈也。按《穴部》云:窯,燒瓦竈也。《瓦部》云:甄,匋也。然則依《玉篇》爲長。作瓦器者。䍍之燒之。皆是其事。故匋之字次於䍍。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廢矣。陶見《𨸏部》。再成丘也。

从缶。包省聲。

段注疑作勹聲亦是。皆形聲包會意也。徒刀切。古音在三部。

古者昆吾作匋。

段注裴駰曰:出《世本》。呂覽。昆吾作陶。高云:昆吾,顓頊之後。吳回,黎之孫。陸終之子。己姓也。爲夏伯。制作陶冶。挻埴爲器。按顓頊產老童。老童產黎。《左傳》云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是也。帝嚳誅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黎後。奉黎之祀。故高云吳回,黎之孫。實則吳回之孫也。《國語》。昆吾爲夏伯。韋云: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二子。名樊。爲己姓。封於昆吾衞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爲夏伯。遷於舊許。按帝繫,《世本》皆言昆吾者衞是也。昆吾始封在衞。故哀十七年《左傳》衞矦夢見人登昆吾之觀也。其後遷於舊許。故昭十二年傳楚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也。其後滅於湯。《商頌》云:韋顧旣伐。昆吾夏桀。《楚世家》曰:昆吾氏,夏之時嘗爲侯伯。桀之時湯滅之是也。據高說是始封之昆吾作匋。據《古史考》云夏時昆吾氏作瓦。張華《博物志》云桀作瓦。《尸子》云夏桀臣昆吾作陶。是謂湯所滅之昆吾與桀作匋。以舜匋河濵而有虞氏上匋𣃔之。則高說是而他說失之也。

案《史篇》讀與缶同。

段注許書言案者二條。疑後人所羼入。《史篇》者,史籒所作大篆十五篇也。詳《皕部》。讀與缶同者,謂《史篇》以匋爲缶。古文假借也。匋與缶古音同在三部。故得相假借。據此可知《史篇》四言成文。如後世《倉頡》、《爰歷》之體。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陶者,陶丘。匋,作瓦器也,窯當作匋。匋訓為養,陶養是也。

即今窯字,《說文》分二字,實一字。古臯陶【窯】,古只作匋。

古音讀缶同,「瓦器竈」,與窯同,後瓦器曰匋,製瓦器之人亦曰匋,古字只作匋,或作䍃。窯乃後出字。

作瓦器也,今借用陶。陶者,陶丘也。今之窯字即匋之或體。《方言》陶訓養,亦匋字之借,因瓦器須許久始做成,与人需漸次教養一律也。

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32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431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336頁
4說文校箋第213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06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73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28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86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07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31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212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169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457頁【補遺】第16803頁
14通訓定聲第1096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439頁【崇文】第1753頁
16說文句讀第658頁
17章授筆記第222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441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529頁,第4字

匋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pottery
  2. Keramik, Töpferei (S)

匋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匋(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匋(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匋(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匋(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匋(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匋(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匋(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匋(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匋(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匋(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匋(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匋(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匋(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匋(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匋(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