屔
笔顺 反馈

复制

ㄋㄧˊ

尸部 共10画 左右结构 U+5C54
汉语字典

尸部

10画

7画

左右结构

ni

RGNX 86 、 RNXN 98

OMSP

PDAR

77112

5C54

[3212151335] 撇、竖、横、竖、提、横折、横、撇、撇、竖弯钩

屔字概述

折叠展开

〔屔〕字拼音是ní 部首是尸, 总笔画是10画。

〔屔〕字是左右结构

〔屔〕字仓颉码是OMSP 五笔是RGNX 86 、 RNXN 98 四角号码是77112 郑码是PDAR

〔屔〕字的UNICODE是5C54。 十进制为23636,UTF-32:00005c54,UTF-8:E5 B1 94。

〔屔〕字的异体字是

屔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ㄋㄧˊ

基本解释

四边高、中间低、可以蓄水的山丘。

古同“”,山名。

屔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尸部

武英殿刻本: 第714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302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241頁,第22

廣韻》、《集韻𡘋奴低切,音泥。
爾雅・釋丘》:水潦所止,屔丘。亦作泥。〔郭註〕反頂受水。

又,《集韻》:女夷切,音尼──山名。

注解

〔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尸部

〔屔〕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丘、尼

〔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ní] ⑴ 四边高、中间低、可以蓄水的山丘。⑵ 古同“㞾”,山名。

屔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屔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屔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奴低切頁碼268頁,第4

屔反頂受水丘。从丠,泥省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禰倪反頁碼687頁,第7行,第1

屔反頂受水丘也。從丘,從泥省。泥亦聲。

鍇注臣鍇曰:「反頂,謂凡地及頂當高令反下,故曰反頂。《白虎通》曰:『孔子反宇象尼丘山。』謂四方高中央窊下也。尼即泥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奴低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545頁,第1許惟賢677頁,第7

屔反頂受水丠也。

段注《釋丘》曰:水潦所止,泥丘。《釋文》曰:依字又作屔。郭云:頂上洿下者。《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按《白虎通》曰:孔子反宇。是謂尼丘。德澤所興。藏元通流。葢頂似尼丘。故以類命爲象。屔是正字。泥是古通用字。尼是假借字。水潦所止是爲泥淖。《儀禮》注曰:淖者,和也。劉瓛述張禹之說。仲者,中也。尼者,和也。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張固從泥淖得解。《顏氏家訓》乃曰: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兩字非體。《三蒼》尼旁益丘。《說文》尸下施几。如此之類。何由可從。玉裁謂。若言駭俗則難依。若言古義則不可不知也。又漢碑有作仲泥者。淺人深非之。豈知其合古義哉。

从丠。从泥省。

段注不但曰尼聲,必曰从泥省者,說水潦所止之意也。

泥亦聲。

段注奴低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泥,水名。泥土之泥當作屔,反頂受水則多化為泥,則其本字作屔可也。

反頂受水丘也。仲屔,作尼作泥均借字。

屔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29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676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514頁
4說文校箋第344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325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177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008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13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73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10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337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278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8289頁【補遺】第17242頁
14通訓定聲第2331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711頁【崇文】第2841頁
16說文句讀第1104頁
17章授筆記第348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七冊,第50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91頁,第2字

屔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屔(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屔(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屔(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