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qìng ㄑㄧㄥˋ kēng ㄎㄥ shēng ㄕㄥ

殳部 共11画 左右结构 U+6BB8
汉语字典

殳部

11画

7画

左右结构

qing keng sheng

qìng kēng shēng

FNMC 86 、 FNWC 98

GHHNE

BXQX

47247

6BB8

[12152133554] 横、竖、横、横折、竖、横、撇、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殸字概述

折叠展开

〔殸〕字拼音是qìng,kēng,shēng 部首是殳, 总笔画是11画。

〔殸〕字是左右结构

〔殸〕字仓颉码是GHHNE 五笔是FNMC 86 、 FNWC 98 四角号码是47247 郑码是BXQX

〔殸〕字的UNICODE是6BB8。 十进制为27576,UTF-32:00006bb8,UTF-8:E6 AE B8。

〔殸〕字的异体字是

殸的笔顺

折叠展开

殸的意思

折叠展开

1qìngㄑㄧㄥˋ

基本解释

古同“”。

2kēngㄎㄥ

基本解释

敌。

3shēngㄕㄥ

基本解释

古同“”。

姓。

殸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殳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99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585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535頁,第4

唐韻》:苦定切;《集韻》:詰定切,𡘋音罄。
說文》:磬,籀文省作殸。

又,《玉篇》:口耕切;《廣韻》:口莖切,𡘋音鏗──敵也。

又,《集韻》:聲,古作殸。註詳耳部十一畫。

注解

〔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殳部

〔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qìng、kēng、sh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声、殳

〔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ìng] ⑴ 古同“磬”。 [kēng] ⑴ 敌。 [shēng] ⑴ 古同“声”。⑵ 姓。

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殸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下反切苦定切頁碼312頁,第29

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毌句氏作磬。

殸籒文省。

𥓕

異體

𥓕古文从𡿱

附注段玉裁本作「从石,󶽧象縣虡之形」,並注:「各本󶽧作殸,上屬。今正……(古文)各本篆體誤,今依《汗簡》正。」按:甲骨文與籀文同,「石」乃後人所加。

蔣注案:古文或从𡿱,或从巠,或从㸒;左傍石字爲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八反切牽甯反頁碼777頁,第6行,第3

𥓕樂石也。從石殸聲。象縣虡之形也。殳,撃之。古者,母句氏作磬。

反切………頁碼777頁,第7行,第1

籒文。

反切………頁碼777頁,第7行,第2

古文從巠。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下反切苦定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804頁,第1許惟賢789頁,第1

𥓕石樂也。

段注石樂各本作樂石。誤。今正。樂下云:五聲八音總名也。瑟下云:弦樂也。簫,䶵下皆云:管樂也。則此當云石樂信矣。《匡謬正俗》所引巳作樂石。其誤巳久。或疑樂石字見秦繹山刻石。不知與此無涉也。彼謂可樂之石。此謂製石之樂。《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也。

从石。

段注句。

󶽧象縣虡之形。

段注各本󶽧作殸,上屬。今正。豈下云: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此从屮謂虡之上出可見者,崇牙樹羽是也。一象枸之横。丨象虡之植。※象編磬係焉也。或曰※象磬之股。丨象磬之𡔷。磬之懸,股橫出而𡔷直。凡言磬折者取象於此。程氏瑶田《通藝錄》言之詳矣。

殳所㠯擊之也。

段注所以二字今補。說从殳之意。磬从石殳會意。而又象其形也。苦定切。十一部。

古者毋句氏作磬。

段注毋各本作母。今正。《明堂位》注引《世本》作曰無句作磬。《風俗通》、《山海經》注,《廣雅》皆作毋句。古無毋通。句其俱反。

籒文。省。

段注非籒省篆。乃篆加籒也。

古文。从巠。

段注各本篆體誤。今依汗簡正。《樂記》曰:石聲磬。磬以立辨。《史記・樂書》作石聲硜。硜以立別。葢硜本古文磬字。後以爲堅确之意。是所謂古今字。《論語》。子擊磬於衞。下文旣而曰鄙哉硜硜乎。亦不以爲一字。要之《論語》非不可作鄙哉磬磬也。《釋名》曰:磬者,磬也。其聲磬磬然堅緻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石樂也。又可訓譬喻字,故《詩》曰「磬天之妹」。(?)

白话解释

磬,石乐器。字形采用“石、殸”两形会义。象悬挂的虡的形状。“殳”,表示击打石乐器。据说古时母句氏创造了磬。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第一例,左像有飾物的磬,右像用手持杖擊磬,構形為從攴、聲;第二例,左像省卻磬邊的磬,右仍像用手持杖擊磬,由於被借為方名,就增為繁文,而在甲文中常誤為口,則其構形,應是從聲。金文之形,上從是磬之異體;下從人挺立持杖擊磬,而為方名繁文,構形應是從、從壬、從攴,聲。篆文之,上左像磬,右改為用殳擊磬,而增以石形,則表磬質為石,由石製成,構形應是從石、殸聲。隸書、楷書之磬,都承篆文之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籀文作,左像有飾物的磬,右像擊磬的殳,構形當為從殳、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古文作,左上像磬,右上從爪,猶如從手,下從,以表人之挺立;左下從,則表借作方名,增以繁文,以示區別,則其構形應是從、從殳、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磬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17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780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596頁
4說文校箋第400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374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1350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305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464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992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44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388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3215頁,第4字
13說文詁林第9368頁【補遺】第17421頁
14通訓定聲第344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810頁【崇文】第3237頁
16說文句讀第1284頁
17章授筆記第394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35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895頁,第10字

殸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殸(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殸(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殸(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殸(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殸(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殸(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殸(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殸(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