筓
笔顺 反馈

复制

ㄐㄧ

⺮部 共12画 上下结构 U+7B53
汉语字典

⺮部

12画

6画

上下结构

ji

TFTF 86 、 TGDF 98

HMJJ

MAAE

88441

7B53

[314314113112] 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撇、横、横、竖

筓字概述

折叠展开

〔筓〕字拼音是jī 部首是⺮, 总笔画是12画。

〔筓〕字是上下结构

〔筓〕字仓颉码是HMJJ 五笔是TFTF 86 、 TGDF 98 四角号码是88441 郑码是MAAE

〔筓〕字的UNICODE是7B53。 十进制为31571,UTF-32:00007b53,UTF-8:E7 AD 93。

〔筓〕字的异体字是

筓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ㄐㄧ

基本解释

同“

筓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1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883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843頁,第8

廣韻》:古奚切;《韻會》、《正韻》:堅奚切,𡘋音雞。
說文》:簪也。
禮・內則》:十有五年而筓。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筓而醴之,稱字。
釋名》:筓,係也,所以係冠使不墜也。
儀禮》〔疏〕:凡筓有二種,一是安髮之筓,男子婦人俱有。一是爲冠筓,皮弁、爵弁筓,惟男子有而婦人無也。又,大夫、士與妻用象,天子、諸侯之后、夫人用玉爲筓。
詩・鄘風》:君子偕老,副筓六珈。
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爲副、編、次,追衡、筓。

又,地名。
左傳・成二年》:師次于靡筓之下。〔註〕靡筓,山名。
括地志》:靡筓山,一名磨筓山,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
水經注》:筓頭山,在潘城南。

注解

〔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筓〕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幵

〔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ī] ⑴ 同“笄”

筓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筓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筓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兮切頁碼142頁,第31

異體

筓簪也。从竹幵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古兮反頁碼365頁,第2行,第1

筓簮也。從竹幵聲。

鍇注臣鍇曰:「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筓也。其端刻雞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兮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762頁,第3許惟賢340頁,第3

筓旡也。

段注旡各本作簪。今正。旡下曰:首筓也。俗作簪。戴氏曰:無冠筓而冕弁有筓。筓所以貫之於其左右。是以冠無之。凡無笄者纓。冕制。延前圓垂旒。後方。延有紐。自延左右垂。筓貫之以爲固。紘以組。自頤屈而上。左右屬之筓。垂其餘。凡冕弁筓。有筓者紘。記曰:天子冕而朱紘。諸侯冕而靑紘。《士冠禮》。皮弁筓。爵弁筓。朱組紘纁邊。

从竹。幵聲。

段注古兮切。古音在十二部。

笄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2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377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292頁
4說文校箋第188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76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634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11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57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2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13頁,第16字
11標注說文第185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146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826頁【補遺】第16710頁
14通訓定聲第226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380頁【崇文】第1517頁
16說文句讀第564頁
17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45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460頁,第5字

筓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 hairpin on which the hair is bound at the back of the head. 15 of age

筓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筓(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天星观

筓(简·秦·龙岗) 龙岗

筓(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筓(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