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 反馈

复制 字帖

ㄉㄜˊ

寸部 共8画 上下结构 U+3775
汉语字典

寸部

8画

5画

上下结构

de

JGFU

AMDI

KADS

60341

3775

[25111124]

㝵字概述

折叠展开

〔㝵〕字拼音是dé 部首是寸, 总笔画是8画。

〔㝵〕字是上下结构

〔㝵〕字仓颉码是AMDI 五笔是JGFU 四角号码是60341 郑码是KADS

〔㝵〕字的UNICODE是3775。 十进制为14197,UTF-32:00003775,UTF-8:E3 9D B5。

〔㝵〕字的异体字是

㝵的笔顺

折叠展开

㝵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解释

同“”、“”。

〈喃〉人。

详细解释

同“𣈜”。

㝵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寸部

武英殿刻本: 第694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294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232頁,第53

廣韻》:五嘅切;《集韻》:午代切──𡘋與礙同。
說文》:止也。本作礙,或作硋。
南史》引浮屠書作㝵,註與礙同。

注解

〔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寸部

〔㝵〕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旦、寸

〔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undefined] ⑴ 同“得”、“礙”。⑵ 〈喃〉人。

㝵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㝵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㝵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頁碼57頁,第9

𢔶

異體𢔨、得

𢔶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

異體㝶、𠭁、㝵

䙷古文省彳。

附注羅振玉《增定殷虛書契考釋》:「(甲骨文)从又持貝,得之意也。或增彳。許書古文从見,殆从貝之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多則反頁碼165頁,第3行,第1

䙷行有所得。從彳䙷聲。

反切………頁碼165頁,第3行,第2

古文省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06頁,第4許惟賢137頁,第10

䙷行有所㝵也。

段注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从彳。䙷聲。

段注多則切。一部。

古文省彳。

段注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白话解释

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又(或作爪)持貝,表示獲得財貨寶物之意;或加彳,成為從彳、?聲。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獲得財貨寶物,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二者相合,正示行有所得的意思。金文構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形將其中的「貝」略變作「」,與「目」、「見」形近,而為戰國以後字形所本。戰國楚系文字將甲、金文的「貝」改作「目」,並省去「彳」形;秦系文字則將貝下的「又」改為「寸」。「寸」與「又」同為手,義可相通,成為從彳、聲的構形。篆文據秦系文字而將「」訛改作「䙷」,已不見「手持貝」的初形本義了。隸書、楷書將篆文的「見」隸變作「旦」,形訛更甚。《說文》另收有從寸從見之古文,「見」亦是「貝」之誤。在六書中,手持貝的字形屬於異文會意;從彳、?(䙷、㝵)聲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得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10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164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35頁
4說文校箋第78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72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25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43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09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81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45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78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59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626頁【補遺】第16381頁
14通訓定聲第831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65頁【崇文】第657頁
16說文句讀第224頁
17說文新證第13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0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13頁,第3字

㝵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ncient form of U+5F97 得) to get, complacent, (same as U+7919 礙) to obstruct, to hinder, to stop progress, to injure, to offend, to concern, hindrance, restraint

㝵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㝵(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㝵(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㝵(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㝵(金文·商·商) 金文

㝵(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㝵(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㝵(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㝵(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㝵(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㝵(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㝵(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子弹库

㝵(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㝵(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九店

㝵(简·秦·里耶) 里耶

㝵(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㝵(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㝵(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㝵(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㝵(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㝵(传抄·宋·三体阴符经) 传抄 三体阴符经

㝵(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㝵(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