㞼
字义 反馈

复制

chéng ㄔㄥˊ shèng ㄕㄥˋ zhé ㄓㄜˊ

山部 共8画 上下结构 U+37BC
汉语字典

山部

8画

5画

上下结构

cheng sheng zhe

chéng shèng zhé

BIMJ

NEU

XKLL

17772

37BC

[52534252]

㞼字概述

折叠展开

〔㞼〕字拼音是chéng,shèng,zhé 部首是山, 总笔画是8画。

〔㞼〕字是上下结构

〔㞼〕字仓颉码是NEU 五笔是BIMJ 四角号码是17772 郑码是XKLL

〔㞼〕字的UNICODE是37BC。 十进制为14268,UTF-32:000037bc,UTF-8:E3 9E BC。

〔㞼〕字的异体字是

㞼的意思

折叠展开

详细解释

1.同“”。

2.拼音chéng。

㞼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山部

武英殿刻本: 第736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309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248頁,第16

集韻》:辰陵切──同「丞」,翊也。
〇〔按〕《說文》本作。从𠬞、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
六書本義》作,自下奉上也。亦从手,作承。互見一部丞字,手部承字二註。

注解

〔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山部

〔㞼〕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héng、shèng、zhé,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氶、山

㞼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㞼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㞼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署陵切頁碼79頁,第13

異體

㞼翊也。从𠬞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義。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此即許書之丞字,而誼則為抍救之抍。」「(許君于)初誼全不可知,遂別以後出之抍代丞,而以承字之訓訓丞矣。」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卩(跪坐的人形)陷落在凵(坎)中,上有𦥑(兩手)拯救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視登反頁碼221頁,第5行,第3

㞼翊也。從𠬞,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

鍇注臣鍇曰:「岊,高之狀也,故爲山高;隅爲山岊。」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署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413頁,第1許惟賢186頁,第3

㞼翊也。

段注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爲翼。翼猶輔也。哀十八年《左傳》曰:使帥師而行。請承。杜曰:承,佐也。承者丞之假借。《文王世子》引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百官公卿表》丞相。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按漢凡官多有丞者皆以輔之。

从廾。从卪。从山。

段注四字當作從𡴺二字。《山部》曰:𡴺,高山之節。

山高,

段注逗。山高謂𡴺也。

奉承之義。

段注義當作意。字之誤也。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承曡韵。署陵切。六部。

白话解释

丞,辅佐。字形采用“廾、卩、山”会义。山高,表示奉承之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由「廾」、「卩」、「凵」三部分構成。「廾」義是二手,「卩」義是跪坐的人,「凵」是坎的古字,義為陷阱。表示有人掉落陷阱,上有二手伸出拯救。是拯字的初文。金文承之甲骨文而省去「凵」;戰國文字承甲骨文而「卩」形變異。篆文之形承自戰國文字,而「凵」形訛變作「口」。隸書「廾」變作左右折筆,「凵」形變作横筆。楷書承之隸書而定體。以上諸形,大抵由「廾」、「卩」、「凵」構成,又和丞字沒聲音關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丞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9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225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78頁
4說文校箋第109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103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36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632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468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3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65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109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81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3224頁【補遺】第16473頁【後編】第18179頁
14通訓定聲第25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26頁【崇文】第901頁
16說文句讀第312頁
17說文新證第173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85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82頁,第4字

㞼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ame as 丞) to respectfully receive, to flatter; to pay court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