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口部 共5画 半包围结构 U+53F8
汉语字典

口部

5画

2画

半包围结构

si

会意字

NGKD

SMR

YAJ

17620

0674

4330

53F8

[51251] 横折钩、横、竖、横折、横

司字概述

折叠展开

〔司〕字拼音是sī 部首是口, 总笔画是5画。

〔司〕字是半包围结构 五行属金。

〔司〕字仓颉码是SMR 五笔是NGKD 四角号码是17620 郑码是YAJ 中文电码是0674 区位码是4330

〔司〕字的UNICODE是53F8。 十进制为21496,UTF-32:000053f8,UTF-8:E5 8F B8。

〔司〕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司〕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司〕字的异体字是

司的笔顺

折叠展开

司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解释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

官署名称。人事~。

视察。~日月之长短。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相对为“”,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2.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take charge of

司,臣司事于外者。 —— 《说文》司,臣也。 —— 《广雅》司,主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王朝。 —— 《周礼·师氏》司,主也。 —— 《广雅》曰司徒。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三守》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韩非子·扬权》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 宋· 苏轼《教战守》

各司其事;司籍(管理典籍);司掌(掌管,管理;管理的人);司方(掌管一方;古称指南车);司铎(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司衡(主管;主宰);司勋(主管功赏之事);司卫(负责保卫)

3.承担bear

实为人朴素无文,推听掌家 樊得和 孙升等为提掇,众享其利,而 实司其名。 —— 明· 刘若愚《酌中志》

4.通“”。侦察,观察observe

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 —— 《墨子·号令》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 —— 《荀子·王霸》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 《盐铁论·周秦》司男女之无夫家者。 —— 《周礼·媒氏》。注:“犹察也。”以为物而司之。 —— 《汉书·高五王传》。注:“察视之也。”以司日月之长短。 —— 《山海经·大荒西经》

名词

1.官吏;方面之长official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诸葛亮《出师表》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武之司;疆场之司;司会(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财政);司吏(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司禄(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2.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 department under a ministry。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财政部计划司

3.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an independent bureau

有御史偶阵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 《明史·海瑞传》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都司;土司;藩司;司房(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刑房);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司狱司(管监狱的机关)

4.复姓的一部分 part of compound surnames

司马;司徒;司空;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孔子弟子。他曾慨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司马温公(指北宋司马光。三朝为官,追封温国公);司马琴心(求爱之情。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凤求凰》曲挑动她,终致文君夜奔)

详细解释

掌管。

《文选•陆机•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职司、司仪、各司其事。

1.中央机关各部以下的组织单位。

外交部礼宾司、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2.姓。如宋代有司超。

详细解释

1.掌管;主持;操作。

司仪、司机、各司其事。

2.中央机关部级以下的组织单位。

人事司、礼宾司、社会教育司。

3.姓。

司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4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74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101頁,第11

古文: 𤔲

唐韻》、《集韻》:息兹切;《韻會》:新兹切;《正韻》:相咨切,𡘋音思。
說文》:臣司事於外者。
玉篇》:主也。
書・大禹謨》:兹用不犯于有司。又,〈高宗肜日〉:王司敬民。又,《周官》:欽乃攸司。
禮・曲禮》: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𡨥,典司五衆;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

又,州名。
晉書・地理志》:司州,漢司隸校尉所部,魏氏置司州。

又,《廣韻》:姓也。
左傳》:鄭有司臣。又,《正字通》:司徒、司馬、司空,皆複姓。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相吏切,音笥──義同。
前漢・敘傳》:民具爾瞻,困于二司。〔註〕師古曰:司,先字反。王粲〈酒賦〉:酒正膳夫,冢宰是司;虔濯器用,敬滌蘊饎。

又,與伺通。
前漢・高五王傳》:魏勃常早掃齊相舍人門外,舍人怪之,以爲物而司之,得勃。又,〈灌夫傳〉:太后亦已使𠋫司。

又,《容齋隨筆》:司有入聲,如白居易詩: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一爲州司馬,三見歲重陽。武元衡詩:惟有白鬚張司馬,不言名利尚相從。是也。
〇〔按〕司字有平去二聲,白、武二詩所用,當係去聲讀作入聲者,無據,不可從。

注解

〔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司〕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口、;、㇆、𠮛,五行属

〔司〕字造字法是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是职掌,主管。

〔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ī] ⑴ 主管,操作⑵ 官署名称⑶ 视察⑷ 姓。

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司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上反切息兹切頁碼299頁,第7

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屬皆从司。

附注按:金文「司」均作「嗣」解;而有司、司徒、司工、司馬之「司」,金文均作「𤔲」。「𤔲」像理絲之形。後作「司」。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从口,󰋆亦聲,當為職司、主宰之義。󰋆疑象權杖之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七反切息茲反頁碼746頁,第5行,第1

司臣司事於外者。從反后。凡司之屬,皆從司。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上反切息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716頁,第1許惟賢751頁,第3

司臣司事於外者。

段注外對君而言。君在內也。臣宣力四方在外。故从反后。《鄭風》。邦之司直。傳曰:司,主也。凡主其事必伺察恐後。故古別無伺字。司卽伺字。《見部》曰:覹,司也。䙾,司人也。《人部》曰:伏,司也。𠊱,司望也。《頁部》曰:䫔,司人也。《㹜部》曰:䫔,司也。豸下曰:欲有所司殺。皆卽今之伺字。《周禮・師氏》、《媒氏》、《禁殺戮》之注皆云:司猶察也。俗又作覗。凡司其事者皆得曰《有司》。

从反后。

段注惟反后乃鄉后矣。息茲切。一部。

凡司之屬皆从司。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臣司事於外者。司,古伺字。「邦之司直」、漢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皆偵察之官也,則司直即偵探矣。直,(說)「十目……」也。[一][一]此句有脱漏,蓋指《說文》釋直「从十目乚」。

白话解释

司,在外办事的官史。字形采用反写的“后”字。所有与司相关的字,都采用“司”作边旁。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司字字形都是從(《說文》:「象人之形。」指發號司令者)、從口,表示發號司令,《說文》誤以為「从反后」。以「后稷」來說,就等於是「司稷」,指掌管農務單位的主官。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司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87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746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568頁
4說文校箋第381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358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29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21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45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908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33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371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308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8998頁【補遺】第17363頁
14通訓定聲第66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71頁【崇文】第3081頁
16說文句讀第1222頁
17說文新證第709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376頁,第5字
19古字詁林第八冊,第91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860頁,第2字

司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ake charge of, control, manage; officer
  2. führen, verwalten (V)​, Si (Eig, Fam)
  3. diriger, se charger de, s'occuper de, département (administratif, etc.)​, service (administratif)​, (nom de famille)​

司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司(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司(甲骨文·商·子组) 甲骨文 子组

司(甲骨文·商·午组) 甲骨文 午组

司(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司(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司(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司(甲骨文·商·出组) 甲骨文 出组

司(甲骨文·商·何组) 甲骨文 何组

司(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司(甲骨文·商·黄组) 甲骨文 黄组

司(金文·商·商) 金文

司(金文·商·商或西周早期) 金文 商或西周早期

司(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司(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司(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司(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司(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司(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司(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司(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司(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信阳

司(简·楚〔战国〕·五里牌) 楚〔战国〕 五里牌

司(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司(简·楚〔战国〕·秦家嘴) 楚〔战国〕 秦家嘴

司(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天星观

司(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司(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司(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子弹库

司(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司(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九店

司(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司(简·秦·放马滩) 放马滩

司(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司(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司(简·秦·龙岗) 龙岗

司(简·秦·关沮) 关沮

司(简·秦·里耶) 里耶

司(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司(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司(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司(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司(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司(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司(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司(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