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bìng ㄅㄧㄥˋ bīng ㄅㄧㄥ

干部 共6画 上下结构 U+5E76
汉语字典

干部

6画

5画

上下结构

bing

bìng bīng

象形字

UAJ

TT

UAE

80441

1629

1802

5E76

並,竝

[431132] 点、撇、横、横、撇、竖

并字概述

折叠展开

〔并〕字拼音是bìng,bīng 部首是干, 总笔画是6画。

〔并〕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水。

〔并〕字仓颉码是TT 五笔是UAJ 四角号码是80441 郑码是UAE 中文电码是1629 区位码是1802

〔并〕字的UNICODE是5E76。 十进制为24182,UTF-32:00005e76,UTF-8:E5 B9 B6。

〔并〕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并〕字属最常用字

〔并〕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并〕字的异体字是

并的笔顺

折叠展开

并的意思

折叠展开

1bìngㄅㄧㄥˋ

基本解释

合在一起。~拢。合~。兼~。

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 zhòng )。~行( xíng )。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同本义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 —— 《说文》並行。 —— 《仪礼·乡射礼》並立则乐。 —— 《礼记·儒行》俄而並乎尧舜。 —— 《荀子·儒效》並纽约用组。 —— 《礼记·玉藻》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 《诗·齐风·还》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 《文心雕龙·附会》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 —— 《韩非子·难势》

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3.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amalgamate; combine

并力西向。 —— 苏洵《六国论》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 —— 《资治通鉴》并一而不二。 —— 《荀子·儒效》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 —— 《汉书·艺文志》今野兽并角。 —— 《汉书·终军传》

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4.兼并;并吞annex

秦初并天下。 —— 《史记·秦始皇本纪》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 《资治通鉴》魏并 中山。 —— 《战国策·中山策》

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5.具备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6.通“”,“”。排除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 —— 《庄子·天运》

7.相同be identical; 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 —— 嵇康《卜疑集》

副词

1.全,全都completely; 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人并有愧色。 ——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2.一起;一齐;同时at the same time; 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史记·陈涉世家》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 《资治通鉴》

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连词

1.并且,连further more; 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 《聊斋志异·促织》

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2.和,以及and

3.另见 bīng。

2bīngㄅㄧㄥ

基本解释

bīng ㄅㄧㄥˉ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详细解释

名词

1.古地名。并州Bing prefecture

2.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另见 bìng。

1bìngㄅㄧㄥˋ

详细解释

1.合。

《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

2.兼有。

《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一齐。

《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2.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

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

而且。

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

2bīngㄅㄧㄥ

详细解释

1.参见“并州”条。

2.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1bìngㄅㄧㄥˋ

详细解释

1.合在一起。

合并、并在一起、三步并作两步。

2.紧贴著;并排;一齐。

并肩、并排、并力。

3.而且。通“”。

并且。

4.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语气,带有反驳意味。通“”。

并非、并未、并不赞同。

2bīngㄅㄧㄥ

详细解释

古地名。即并州,州治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并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一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4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78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4頁,第13

集韻》:竝,隷作並。

注解

〔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並〕字拼音是bì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䒑、业、;、丷、亚

〔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ìng] ⑴ 同“并”。

并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并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并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府盈切頁碼267頁,第12

𰏤

異體𢆙、幷、并

𰏤相從也。从从幵聲。一曰从持二爲幷。

附注按:甲骨文「并」字從从,從二,或從一,像兩人相並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比令反頁碼686頁,第1行,第2

𰏤相從也。從从幵聲。一曰從持二爲并。

鍇注臣鍇按:《尚書》曰:「啓籥見書乃并是吉相,从皆吉也。」一曰所云聲兼字意也。此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府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541頁,第3許惟賢676頁,第4

𰏤相从也。

段注从舊作從。今正。合也。兼也。

从从。幵聲。

段注府盈切。十一部。

一曰从持二干爲𢆙

段注干舊奪。今依《韵會》本補。上言形聲。此言會意。干,《經典》用爲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幷合之意。或曰:當出󰗋篆。解云:󰷹或从人。人持二干爲𠇋。人持二干爲𠇋者,猶又持二禾爲兼也。俗幷字之所本也。漢隷作幷。

并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26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67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513頁
4說文校箋第344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324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175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00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13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73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09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336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277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8273頁【補遺】第17239頁
14通訓定聲第345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10頁【崇文】第2837頁
16說文句讀第1101頁
17說文新證第650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七冊,第48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89頁,第3字

并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2. und , verschmelzen, verbinden, zusammenlegen, zusammenfassen, zusammenschließen, fusionieren, vereinigen

并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并(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并(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并(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并(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并(甲骨文·商·黄组) 甲骨文 黄组

并(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并(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并(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并(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并(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并(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并(简·秦·关沮) 关沮

并(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并(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并(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并(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并(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并(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并(传抄·宋·隶释 隶续) 传抄 隶释 隶续

并(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并(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并(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并(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