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méi ㄇㄟˊ

木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U+679A
汉语字典

木部

8画

4画

左右结构

mei

méi

形声字

STY

DOK

FMO

48940

2653

3522

679A

[12343134] 横、竖、撇、点、撇、横、撇、捺

枚字概述

折叠展开

〔枚〕字拼音是méi 部首是木, 总笔画是8画。

〔枚〕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木。

〔枚〕字仓颉码是DOK 五笔是STY 四角号码是48940 郑码是FMO 中文电码是2653 区位码是3522

〔枚〕字的UNICODE是679A。 十进制为26522,UTF-32:0000679a,UTF-8:E6 9E 9A。

〔枚〕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枚〕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次常用字

〔枚〕字的异体字是

枚的笔顺

折叠展开

枚的意思

折叠展开

méiㄇㄟˊ

基本解释

树干。伐其条~。

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状如箸,衔在口中:“又如赴敌之兵,衔~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马鞭。以~数( shù )阖(用马鞭指点着数门扇)。

量词,相当于“”,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一~别针。不胜~举(一个一个地举不完)。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木,从攴( pū )。本义:树干。

2.同本义trunk

枚,枝干也。可为杖。 —— 《说文》竹曰个,木曰枚。 —— 《释名》枚,条也。 —— 《广雅》施于条枚。 —— 《诗·大雅·旱麓》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诗·周南·汝坟》

3.马鞭whip

还于东门中,以枚数阖。 —— 《左传·襄公十八年》

4.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gag

军士衔枚,夜登芒山,未明击之。 —— 《北史》

5.门钉 peg。如:枚数(门钉数)

6.姓。

量词

相当于“”,“”,“”等piece

六枚都使升空法,云端里面各翻腾。 —— 《西游记》

一枚铜钱。

副词

一一;逐个 one by one; one after another。如:枚卜(一一占卜);枚列(一一列举);枚别(一一分辨);枚进(一一进献);枚数,枚举(一一列举)

méiㄇㄟˊ

详细解释

同“𢆧”。

méiㄇㄟˊ

详细解释

1.树干。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唐•杜甫〈雨〉诗:“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

2.古代行军时,兵士横衔于口中,以防止言语的箸。

《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衔枚疾走。

3.量词:(1) 计算形体较小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如:“一枚铜板”、“两枚邮票”。《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棺上有五铢钱百余枚。”《儒林外史•第二回》:“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2) 计算火箭、弹药的单位。如:“一枚炸弹”、“两枚火箭”。

4.姓。如汉代有枚乘。

一个一个的。

不胜枚举。

详细解释

1.逐一地。

不胜枚举。

2.〈书〉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竹节或短木棍。

军士衔枚,夜登芒山,未明击之(《北史‧卷九‧周本纪‧太祖文帝》)。

3.量词:(1)用于计算较小型片状的物体。

一枚硬币、一枚邮票、数枚徽章。

4.量词:(2)用于计算火箭、弹药。

一枚炸弹、数枚火箭。

5.姓。

枚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3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516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462頁,第4

廣韻》:莫杯切;《集韻》、《韻會》、《正韻》:謨杯切,𡘋音梅。
說文》:幹也,可爲杖。从木、从攴。
詩・大雅》:施于條枚。〔徐曰〕自條而出也,枝曰條,幹曰枚。

又,个也。
書・大禹謨》:枚卜功臣。〔註〕一一卜之也。
前漢・食貨志》:二枚爲一朋。〈五行志〉: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

又,枚筮,不指其事,汎卜吉凶也。
左傳・昭十二年》:南蒯枚筮之。

又,馬箠曰枚。
左傳・襄十一年》:以枚數闔。

又,銜枚,枚狀如箸,口橫銜之,繣結於項也。
周禮・秋官》:銜枚氏掌司囂。

又,鐘乳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鐘帶謂之篆,篆閒謂之枚。

又,枚枚,礱密也。
詩・魯頌》: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又,屋內重檐曰雙枚。何晏〈景福殿賦〉:雙枚既修。

又,姓。
統譜》:周枚被,漢枚乗。

注解

〔枚〕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枚〕字拼音是mé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攵,五行属

〔枚〕字造字法是会意。从木,从攴( pū )。本义是树干。

〔枚〕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éi] ⑴ 树干⑵ 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状如箸,衔在口中:“又如赴敌之兵,衔~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⑶ 马鞭⑷ 量词,相当于“个”,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⑸ 姓。

枚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枚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枚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莫桮切頁碼185頁,第1

𣏽

異體

𣏽榦也。可爲杖。从木从攴。《詩》曰:「施于條枚。」

附注段玉裁注:「攴,小毄也……杖,可以毄人者也,故取木、攴會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莫催反頁碼460頁,第1行,第1

𣏽榦也,從木、攴。可爲杖。《詩》曰:「施于條枚。」

鍇注臣鍇曰:「自條而出也,故《尚書》曰:『枚卜功臣。』言一一卜之也,今人言一枚二枚。《春秋傳》曰:『以枚數闔。』枚,馬鞭也;言以馬鞭數門扇之版也。此字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莫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994頁,第2許惟賢438頁,第11

𣏽𠏉也。

段注《毛傳》曰:榦曰枚。引伸爲銜枚之枚。爲枚數之枚。《豳風》傳曰:枚,微也。《魯頌傳》曰:枚枚,礱密也。皆謂枚爲微之假借也。

從木攴。

段注會意。

可爲杖也。

段注說從攴之意也。攴,小毄也。因爲鞭扑字。杖可以毄人者也。故取木攴會意。莫桮切。十五部。

詩曰:施于條枚。

段注《大雅》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毛傳之微假為幑(今之徽字),

枚,微。《詩》「勿事行枚」,毛傳:「枚,微也。」微乃徽之誤,旗幹也。

毛傳:「枚,微也」。此借為幑字(今借用徽字)。

白话解释

枚,小树干,可以加工成棍杖。字形采用“木、攴”会义。《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蜿蜒在树枝和树干上。”

枚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64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470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66頁
4說文校箋第232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28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80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40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07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17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44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231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184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887頁【補遺】第16873頁
14通訓定聲第237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83頁【崇文】第1929頁
16說文句讀第726頁
17章授筆記第241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83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572頁,第4字

枚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talk of shrub, trunk of tree
  2. ZEW für Ringe, Medaillen, Münzen; Raketen, Satelliten (Zähl)​, Mei (Eig, Fam)
  3. (classificateur pour les pièces de monnaie, bagues, badges, perles, médailles sportives, fusées, satellites etc.)​

枚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枚(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枚(甲骨文·商·出组) 甲骨文 出组

枚(甲骨文·商·何组) 甲骨文 何组

枚(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枚(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枚(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枚(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枚(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枚(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枚(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