歬
笔顺 反馈

复制

qián ㄑㄧㄢˊ

止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6B6C
汉语字典

止部

10画

6画

上下结构

qian

qián

HTEU 86 、 HTUU 98

YMHBY

IIPY

21447

6B6C

[2121335414] 竖、横、竖、横、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歬字概述

折叠展开

〔歬〕字拼音是qián 部首是止, 总笔画是10画。

〔歬〕字是上下结构

〔歬〕字仓颉码是YMHBY 五笔是HTEU 86 、 HTUU 98 四角号码是21447 郑码是IIPY

〔歬〕字的UNICODE是6B6C。 十进制为27500,UTF-32:00006b6c,UTF-8:E6 AD AC。

〔歬〕字的异体字是

歬的意思

折叠展开

qiánㄑㄧㄢˊ

基本解释

qián ㄑㄧㄢˊ 古同“”。

歬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止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78頁,第14

同文書局本: 第576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525頁,第16

廣韻》:古文前字。
說文》:从止在舟上。註詳刀部七畫。

注解

〔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止部

〔歬〕字拼音是qi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止、舟

〔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án] ⑴ qián ㄑㄧㄢˊ 古同“前”。

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歬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昨先切頁碼49頁,第21

異體

歬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

附注段玉裁注:「後人以齊𣃔之前為歬後字,又以羽生之翦為前齊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自先反頁碼145頁,第7行,第1

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

鍇注臣鍇曰:「《莊子》曰:『坐而至越者,舟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昨先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269頁,第1許惟賢119頁,第3

歬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

段注昨先切。十二部。按後人以齊𣃔之前爲歬後字。又以羽生之翦爲前齊字。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前,古剪字也。

歬,前後之正字。前即翦刀之翦;翦乃假字,剪乃俗字,正當作前。

白话解释

前,不用走路却能进,这叫做“前”。字形采用“止、舟”会义,表示双脚站在船上不动。

字形解说

前,從刀、歬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甲骨文從止在凡(盤)中,表示在盤中洗腳。有的添加水點,有的則省去水點,後來用「湔」字來表示洗滌義。甲骨文字往往添加「彳」、「行」,表示前進之義。在古代「凡」、「舟」字形相近,容易訛寫,金文〈兮仲鐘〉從止、從舟的「歬」,已和甲骨文從止從凡的「歬」構形相近。

前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4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141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119頁
4說文校箋第67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61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21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7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94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2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8頁,第25字
11標注說文第67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51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389頁【補遺】第16338頁【後編】第18176頁
14通訓定聲第3057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144頁【崇文】第573頁
16說文句讀第192頁
17說文新證第110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76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二冊,第237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66頁,第4字

歬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歬(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歬(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歬(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歬(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歬(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歬(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歬(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歬(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歬(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歬(传抄·宋·隶释 隶续) 传抄 隶释 隶续

歬(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歬(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歬(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歬(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歬(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歬(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