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xiáo ㄒㄧㄠˊ yáo ㄧㄠˊ xiào ㄒㄧㄠˋ

殳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6BBD
汉语字典

殳部

12画

8画

左右结构

xiao yao

xiáo yáo xiào

QDEC 86 、 RDEC 98

KBHNE

OSQQ

47247

6BBD

[341325113554] 撇、点、横、撇、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殽字概述

折叠展开

〔殽〕字拼音是xiáo,yáo,xiào 部首是殳, 总笔画是12画。

〔殽〕字是左右结构

〔殽〕字仓颉码是KBHNE 五笔是QDEC 86 、 RDEC 98 四角号码是47247 郑码是OSQQ

〔殽〕字的UNICODE是6BBD。 十进制为27581,UTF-32:00006bbd,UTF-8:E6 AE BD。

〔殽〕字的异体字是

殽的笔顺

折叠展开

殽的意思

折叠展开

1xiáoㄒㄧㄠˊ

基本解释

混杂;杂乱。后作“”。《廣雅•釋詁三》:“殽,亂也。”《廣韻•肴韻》:“殽,溷殽;雜也;和也;亂也。”

详细解释

掺杂、掺合。

《说文解字•殳部》:“殽,相杂错也。”《国语•周语下》:“如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三国吴•韦昭•注:“殽,杂也。众人过郊,单子独否,所以不杂也。”《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文质周郭放汉五铢钱云。”

1.菜肴。

果殽、残殽、嘉殽。

2.山名。位于大陆地区河南省洛宁县与陕县之间。

2yáoㄧㄠˊ

基本解释

通“”。➊肉。《禮記•曲禮上》:“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 ➋菜肴。《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

山名。后作“”。一称嵚崟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晋人禦師必於殽。”

详细解释

〈书〉杂乱;搅乱。

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下》)。

3xiàoㄒㄧㄠˋ

基本解释

通“”。➊效法。《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 ➋征驗;效果。《太玄•密》:“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

详细解释

用于地名。殽山,山名,在河南。通“”。

yáoㄧㄠˊ

详细解释

〈书〉菜肴。通“”。

席地幕天君勿嘲,随宜野蔌与山殽(宋‧陆游〈新辟小园诗〉)。

1yáoㄧㄠˊ

2yáoㄧㄠˊ

3yáoㄧㄠˊ

殽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殳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00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586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535頁,第15

唐韻》:胡茅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𡘋音爻。
說文》:相雜錯也。
前漢・食貨志》: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註〕連,錫之別名──謂以連與錫,雜銅而爲錢也。

又,亂也。與淆同。
前漢・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陳遵傳〉作溷殽,義同。

又,豆食也。與肴同。
詩・小雅》:殽核維旅。〔毛傳〕殽,豆實也。〔鄭箋〕豆實,葅醢也。凡非穀而食之曰殽。
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韭葅醯醢之等,皆實之於豆。

又,俎實也。
詩・大雅》:爾殽既將。〔鄭箋〕殽,謂牲體也。
正義》曰:歸俎者,以牲體實之於俎,故謂之俎實。

又,肉帶骨曰殽。
禮・曲禮》:左殽右胾。〔註〕殽,骨體也。殽在俎,胾在豆。〔疏〕熟肉有骨俎。

又,地名,亦山名。與崤同。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敗秦師于殽。〔杜預註〕殽,在弘農澠池縣西。本又作崤。
地理通釋》:《呂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
春秋正義》云:俗呼爲土殽、石殽,其阨道在兩殽之閒。
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名山五。〔註〕殽,戸交反,亦音豪。

又,《集韻》:胡刀切,音豪──義見上。

又,《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𡘋與效同,象也。
禮・禮運》:禮必本於天、殽於地。〔疏〕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揚子《𤣥》: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註〕殽,效也。言相克害,終日不效矣。

注解

〔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殳部

〔殽〕字是多音字,拼音是xiáo、yáo、xi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肴、殳

〔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iáo] ⑴ 混杂;杂乱。后作“淆”。《廣雅•釋詁三》:“殽,亂也。”《廣韻•肴韻》:“殽,溷殽;雜也;和也;亂也。” [yáo] ⑴ 通“肴”。➊肉。《禮記•曲禮上》:“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 ➋菜肴。《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⑵ 山名。后作“崤”。一称嵚崟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晋人禦師必於殽。” [xiào] ⑴ 通“效”。➊效法。《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 ➋征驗;效果。《太玄•密》:“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

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殽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殽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胡茅切頁碼94頁,第15

殽相雜錯也。从殳肴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按:『雜錯』之訓,正字當為『爻』。此字从『殳』,必有本義,許時已失傳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侯交反頁碼254頁,第4行,第2

殽相雜錯也。從殳肴聲。

鍇注臣鍇曰:「殳所以表物,今則雜錯,故爲殽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胡茅切古音第二部頁碼477頁,第3許惟賢214頁,第4

殽相襍錯也。

段注《食貨志》。鑄錢之情。非殽襍爲巧則不可得贏。按殽謂襍以鉛鐵也。《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經典》借爲肴字。《禮記》借爲效字。

从殳。

段注取攪之之意。

肴聲。

段注胡茅切。二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掍淆當作殽。

殽核當作肴。

掍淆當作殽,淆乃俗字。殽核=肴。

相雜錯也。混殽從此,今作淆,非。

殽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86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257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204頁
4說文校箋第126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119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426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72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70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619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75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125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92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571頁【補遺】第16532頁
14通訓定聲第120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53頁【崇文】第1009頁
16說文句讀第361頁
17章授筆記第138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55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23頁,第4字

殽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mixed up, confused; cooked
  2. gemischt

殽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殽(石经·魏·三体石经) 石经 三体石经

殽(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殽(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殽(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殽(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殽(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殽(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殽字的成语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