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máo ㄇㄠˊ

毛部 共15画 半包围结构 U+6C02
汉语字典

毛部

15画

11画

半包围结构

mao

máo

FITN 86 、 FTDE 98

JKMHU

BDGM

58214

6C02

[112343134133115] 横、横、竖、撇、点、撇、横、撇、捺、横、撇、撇、横、横、竖弯钩

氂字概述

折叠展开

〔氂〕字拼音是máo 部首是毛, 总笔画是15画。

〔氂〕字是半包围结构

〔氂〕字仓颉码是JKMHU 五笔是FITN 86 、 FTDE 98 四角号码是58214 郑码是BDGM

〔氂〕字的UNICODE是6C02。 十进制为27650,UTF-32:00006c02,UTF-8:E6 B0 82。

〔氂〕字的异体字是

氂的笔顺

折叠展开

氂的意思

折叠展开

máoㄇㄠˊ

基本解释

犛牛尾。

泛指獸尾。

同“”。見“犛牛”。

長毛。

硬而捲曲的毛。同“”。

详细解释

1.同“”。参见“牦牛”条。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七下•滇游日记七》:“其地多牦,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

2.马尾。

《淮南子•说山》:“执而不释,马牦截玉。”汉•高诱•注:“牦,马尾也。”

3.长毛。

《列子•汤问》:“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闲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狗吠不惊,足下生牦。”

4.硬而卷曲的毛。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好厚履高冠,以牦装衣。”唐•颜师古•注:“毛之强曲者曰牦。”

1ㄌㄧˊ

详细解释

(一)之又音。

2máoㄇㄠˊ

详细解释

参见【牦牛】。

máoㄇㄠˊ

氂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毛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23頁,第20

同文書局本: 第595頁,第46

標點整理本: 第545頁,第39

唐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𡘋音釐。
說文》:氂牛尾也。
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註〕:旄舞者,氂牛之尾。〔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又,《山海經》:荆山,其中多氂牛。〔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又,馬尾亦曰氂。
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註〕氂,馬尾也。

又,毛之强曲者。
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註〕師古曰: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又,《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又,《小爾雅》:雜毛曰氂。

又,長毛也。
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又,罽也。
爾雅・釋言》:氂,罽也。〔郭註〕毛氂,所以爲罽。〔郉疏〕織毛爲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
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又,與釐通。
史記・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
前漢・律歷志》:不失豪氂。〔註〕孟康曰:十豪爲氂。

又,《廣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𡘋音毛──義同。亦作斄、髦、犛。

又,《集韻》:郎才切,音來──義同。
〇〔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考《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云旄牛。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𡘋通。

注解

〔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毛部

〔氂〕字拼音是máo,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𠩺、毛

〔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áo] ⑴ 犛牛尾。⑵ 泛指獸尾。⑶ 同“犛”。見“犛牛”。⑷ 長毛。⑸ 硬而捲曲的毛。同“斄”。

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氂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里之切頁碼39頁,第4

𣯷

異體

𣯷犛牛尾也。从犛省,从毛。

附注王筠句讀:「『犛省』及『毛』,皆其聲也。許君于會意字而兩體之聲皆諧者,例不言聲。」朱駿聲《通訓定聲》:「从犛省,从毛,會意,毛亦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夢梢反頁碼121頁,第4行,第1

𣯷犛牛尾。從犛省,從毛,

鍇注臣鍇曰:「其牛曰犛,其尾曰氂,以飾物曰旄。」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莫交切古音第二部頁碼211頁,第1許惟賢93頁,第2

𣯷犛牛尾也。

段注凡經云干旄,建旄,設旄,右秉白旄,羽旄,齒革干戚羽旄,今字或有誤作毛者。古注皆云旄牛尾也。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氂。以㲠爲幢曰旄。因之呼氂爲旄。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呼犛牛爲旄牛。凡云旄牛尾者是也。

从犛省。从毛。

段注莫交切。二部。按《周禮・樂師・音義》。氂舊音毛。但許不言毛亦聲。而《左傳》晏氂,外傳作晏萊。《後漢書》魏郡輿人歌。岑熙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與災時茲三字韵。則是犛省亦聲。在弟一部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犛牛之尾,故豪釐當作氂。

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10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98頁
4說文校箋第51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44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5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8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72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7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9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49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39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065頁【補遺】第16292頁
14通訓定聲第127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8頁【崇文】第469頁
16說文句讀第149頁
17章授筆記第6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751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20頁,第5字

氂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ail; hair; yak
  2. Haarbüschel (S)​, Hinterteil, Ende (S)
  3. queue, touffe de poil, yack

氂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氂(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氂(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氂(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氂(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氂(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氂(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氂(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氂(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