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shā ㄕㄚ shà ㄕㄚˋ

氵部 共7画 左右结构 U+6C99
汉语字典

氵部

7画

4画

左右结构

sha

shā shà

会意字

IITT

EFH

VKM

39120

3097

4119

6C99

[4412343] 点、点、提、竖、撇、点、撇

沙字概述

折叠展开

〔沙〕字拼音是shā,shà 部首是氵, 总笔画是7画。

〔沙〕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沙〕字仓颉码是EFH 五笔是IITT 四角号码是39120 郑码是VKM 中文电码是3097 区位码是4119

〔沙〕字的UNICODE是6C99。 十进制为27801,UTF-32:00006c99,UTF-8:E6 B2 99。

〔沙〕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沙〕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沙〕字的异体字是

沙的笔顺

折叠展开

沙的意思

折叠展开

1shāㄕㄚ

基本解释

非常细碎的石粒。~子。~石。风~。~尘。~砾(沙和碎石块)。~漠。~丘。~滩。~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暴。~浴。~疗。~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像沙的东西。~糖。豆~。~瓤。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哑。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同本义sand

沙,水中散石也。 —— 《说文》。字亦作砂。于沙。 —— 《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 —— 《管子·地员》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 —— 《北山经》红壁丹沙。 —— 《楚辞·招魂》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 李白《古风》绿杨荫里白沙堤。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3.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sandy beach

凫鷖在沙。 —— 《诗·大雅·凫鷖》

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4.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beach field

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5.沙漠 desert

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6.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paste

豆沙

7.姓。

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8.古有时通“”。指绢之轻细者yarn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 —— 《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劝学》

形容词

1.沙哑的,嘶哑的 hoarse

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粗糙 coarse; crude; rough

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粗野;粗俗 rude; boorish; vulgar

沙块(粗野之人)

4.颗粒松散如沙状 granulated

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方〉∶雌性的 female

沙牛

6.另见 shà。

2shàㄕㄚˋ

基本解释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详细解释

动词

1.〈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shake

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另见 shā。

shāㄕㄚ

详细解释

1.细碎的石粒。

风沙、泥沙、飞沙走石。

2.水边的土地。

《诗经•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汉•毛亨•传:“沙,水旁也。”

3.细碎而呈颗粒状的东西。

豆沙、金沙、铁沙。

4.姓。如宋代有沙世坚。

声音嘶哑。

《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汉•郑玄•注:“沙,澌也。”

沙哑。

1.瓜果过度成熟,使肉质松散而呈微粒。

沙瓤的西瓜。

2.粗糙呈颗粒状的。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

沙纸。

语尾助词。同“”。相当于“”。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个小名儿沙,他怎肯误入桃源?”

1shāㄕㄚ

详细解释

1.沙粒,细碎的石粒。

沙袋、沙漠、沙里淘金、一盘散沙。

2.像沙一样颗粒细小而松散的东西。也作“”。

豆沙、铁沙。

3.含沙的陶土。也作“”。

沙罐、沙锅。

4.瓜果熟到一定程度,肉质松散而呈微粒貌。

沙瓤。

5.指沙乌地阿拉伯王国。(英Saudi Arabia)

沙国工商总会。

6.指沙皇。

沙俄时期。

7.(嗓音)不清脆响亮。

沙哑、嗓音有点儿沙。

8.姓。

2shàㄕㄚˋ

详细解释

经过摇动,把东西里的混杂物集中起来加以清除。

沙出米里的沙(ㄕㄚ shā)子。

沙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62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611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559頁,第5

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𡘋音紗。
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
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爲新溝,又東北注梁爲沙水。

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又,潁水之別名。
爾雅・釋水》:潁爲沙。〔註〕謂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

又,疏土也。
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
詩・大雅》:鳧鷖在沙。

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爲名,卽《三秦記》鳴沙山也。
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

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
書・禹貢》:西被于流沙。

又,丘名。
爾雅・釋丘》:邐迤曰沙丘。〔疏〕謂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

又,長沙,郡名,屬楚。
廣輿記》:今湖廣長沙府有長沙縣。

又,長沙,星名,在軫旁,主壽命。見《史記・天官書》。

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
𥠇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又,沙汰。詳汰字註。

又,謝察微《算經》:十塵爲沙,十沙爲纖。

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記》: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

又,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獵沙;虎豆,一名虎沙;馬豆,一名馬沙。

又,吹沙,魚名。
爾雅・釋魚》:鯊鮀。〔郭璞註〕今吹沙也。〔陸璣註〕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又,小而甘美之稱。韓彥直《橘錄》:沙橘取其細而甘美,或曰種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又,沙門,謂勤行也。
佛說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又,姓。宋勇將有沙世堅。

又,借爲紗縠字。
周禮・天官》:內司服素沙。〔註〕素沙,今之白縛也;以白縛爲裏,使之章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于此。

又,《集韻》:蘇和切;《正韻》:桑何切,𡘋音蓑──亭名,在元城。
春秋・定七年》:齊侯、衞侯盟于沙。〔註〕今陽平元城縣東南有沙亭。

又,與犧通。
詩・魯頌》:犧尊將將。〔鄭註〕素何反。〔毛傳〕有沙飾也。

又,酒名。
儀禮・大射儀》兩壷獻酒〔註〕:獻讀爲沙。沙酒濁,特之,必摩沙者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所稼切,音嗄──聲嘶也。
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註〕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
〇〔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韻。今刪去。

注解

〔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沙〕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hā、shà,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少,五行属

〔沙〕字造字法是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是极细碎的石粒。

〔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ā] ⑴ 非常细碎的石粒⑵ 像沙的东西⑶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⑷ 姓。 [shà] ⑴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沙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沙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沙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結切頁碼369頁,第5

沙𢿱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

𣲡

異體𣲓

𣲡譚長說:沙或从尐。

附注林義光《文源》:「象散沙及水形。」按:會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色加反頁碼903頁,第5行,第1

𣲡水散石。從水少聲。水少沙見也。楚東有沙水。

鍇注臣鍇曰:「會意。」

反切………頁碼903頁,第5行,第2

譚長說:沙或從尐。(尐,子結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所加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2207頁,第1許惟賢960頁,第5

𣲡𢿱石也。

段注《詩正義》作水中散石。非是。《水經注》引與今本同。凡古人所引古書有是有非。不容偏信。《大雅》傳云:沙,水旁也。許云:水散石。與毛不異。石散碎謂之沙。引伸之,凡生澁皆爲沙。如《內則》鳥沙鳴是。

从水少。

段注會意。

水少沙見。

段注釋其會意之恉。所加切。十七部。古音娑。從石作砂者,俗字也。古丹沙衹用此。

楚東有沙水。

段注此別一義也。《水經注》渠水篇曰: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卽沙水也。音蔡。許愼正作沙音。言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譚長說。沙或从尐。

段注少尐二字皆見小部。尐者,少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禮•内則》「為[皫]色而沙鳴」,沙乃𤺊之假,俗作嘶。沙汰乃揟之假,《說文》云:「取水沮也」。揟與疏音同。《周禮》讀疏為𤺊,可證。

白话解释

沙,水中细散的石粒。字形采用“水、少”会义。水少沙现。楚东有沙河。谭长说:有的“沙”采用“尐”作边旁。

字形解说

從金文、篆文到隸書、楷書,沙字的形構都是從水、少會意;戰國文字、《說文》或體則從水、尐會意。尐也是小的意思,在古文字的系統裏,一字的正寫、反寫,在意義上沒有區別。從水、少,表示水少則沙現。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沙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0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931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03頁
4說文校箋第480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440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160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72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45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52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90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464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389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0958頁【補遺】第17660頁
14通訓定聲第197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965頁【崇文】第3857頁
16說文句讀第1566頁
17章授筆記第457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5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025頁,第2字

沙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2. Granulat, Körnchen (S)​, Sand (S)
  3. sable, poudre, granule

沙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沙(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沙(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沙(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沙(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沙(简·秦·龙岗) 龙岗

沙(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沙(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沙(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沙(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沙(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沙(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沙(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沙(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