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luò ㄌㄨㄛˋ ㄊㄚˋ

氵部 共14画 左右结构 U+6F2F
汉语字典

氵部

14画

11画

左右结构

luo ta

luò

形声字

ILXI

EWVF

VKZ

36193

3374

6880

6F2F

[44125121554234] 点、点、提、竖、横折、横、竖、横、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

漯字概述

折叠展开

〔漯〕字拼音是luò,tà 部首是氵, 总笔画是14画。

〔漯〕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漯〕字仓颉码是EWVF 五笔是ILXI 四角号码是36193 郑码是VKZ 中文电码是3374 区位码是6880

〔漯〕字的UNICODE是6F2F。 十进制为28463,UTF-32:00006f2f,UTF-8:E6 BC AF。

〔漯〕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汉字

〔漯〕字的异体字是

漯的笔顺

折叠展开

漯的意思

折叠展开

1luòㄌㄨㄛˋ

基本解释

〔~河〕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详细解释

另见 tà。

2ㄊㄚˋ

基本解释

〔~河〕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

详细解释

名词

1.漯河,古水名 Tahe River,在山东省。

2.另见 luò。

3lěiㄌㄟˇ

详细解释

名词

古水名。又名治水 Lei River。上游为今桑干河、中段为永定河、下游为海河之河流。发源于山西省神池县东,向东流经河北省至天津入海。

1ㄊㄚˋ

详细解释

读音lae。 流。淰汏~ 否𥪜。河水不停的流。

2luòㄌㄨㄛˋ

详细解释

河川名。古时黄河的一支流。其故道自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涉县分出,行今黄河之北,经河北省而入山东省,于今黄河之南,东流入海。因河道屡有变迁,文献上记载时有不同,旧迹今已不存。

1ㄊㄚˋ

详细解释

漯河:城市名。位于大陆地区河南省。

2luòㄌㄨㄛˋ

详细解释

用于地名。漯水,水名,古时黄河的支流,经河北入山东。

详细解释

用于地名。漯河,水名,在河南。

漯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2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647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595頁,第4

廣韻》:他合切;《集韻》、《韻會》、《正韻》:托合切,𡘋音錔──水名。
前漢・地理志》: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

又,漯隂,縣名,屬平原郡,漢有漯隂侯。

又,滀漯,水攢聚貌。木華〈海賦〉:𣽴濆淪而滀漯。

又,《集韻》:魯水切,音壘──水名,出鴈門。或作灅、㶟。
〇〔按〕《說文》本作濕,或省作。後以濕爲乾溼之溼,而又轉爲漯字。

注解

〔漯〕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漯〕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uò、tà,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累,五行属

〔漯〕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uò] ⑴ 〔~河〕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tà] ⑴ 〔~河〕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

漯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漯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漯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他合切頁碼363頁,第12

𤂽

異體

𤂽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𣊡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蔣注《五經文字》:𤂽濕,他帀反,上《說文》,下經典相承隸省,兖州水名,經典相承以爲燥濕之濕,别以漯爲此字,見《夏書》與《釋文》,同與字,義不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它合反頁碼880頁,第1行,第1

𤂽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𣊡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鍇注臣鍇按:《漢書》:「禹治濕水出東郡東武陽縣,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𣊡,午合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它合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142頁,第2許惟賢934頁,第1

𤂽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段注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𦕼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

从水。㬎聲。

段注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

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段注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或省作□,後誤作漯,故漯水即濕水也。

漢省作□,後人加丨於□,變為漯字。

今形誤為漯(蓋省作漯故)。以形、義相近而借為溼。

濕【塔】《孟子》作「漯」,形誤也。

濕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8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912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691頁
4說文校箋第469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432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1574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67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33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0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85頁,第15字
11標注說文第454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379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760頁【補遺】第17631頁
14通訓定聲第437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44頁【崇文】第3773頁
16說文句讀第1524頁
17章授筆記第448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0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010頁,第2字

漯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river in northern Shandong
  2. (nom d'une rivière)​

漯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漯(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漯(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漯(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漯(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漯(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漯字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