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jiā ㄐㄧㄚ

疒部 共10画 半包围结构 U+75C2
汉语字典

疒部

10画

5画

半包围结构

jia

jiā

形声字

ULKD 86 、 UEKD 98

KKSR

TYJ

00160

4018

8072

75C2

[4134153251] 点、横、撇、点、提、横折钩、撇、竖、横折、横

痂字概述

折叠展开

〔痂〕字拼音是jiā 部首是疒, 总笔画是10画。

〔痂〕字是半包围结构 五行属木。

〔痂〕字仓颉码是KKSR 五笔是ULKD 86 、 UEKD 98 四角号码是00160 郑码是TYJ 中文电码是4018 区位码是8072

〔痂〕字的UNICODE是75C2。 十进制为30146,UTF-32:000075c2,UTF-8:E7 97 82。

〔痂〕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汉字

〔痂〕字的异体字是

痂的笔顺

折叠展开

痂的意思

折叠展开

jiāㄐㄧㄚ

基本解释

伤口或疮口血液、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结~。

详细解释

名词

痂皮;疮壳crust over a sore; scabies

痂,疥也。从疒,加声。 —— 《说文》痂,创也。 —— 《广雅》。按,今谓疮所脱之鳞为痂。刘邕嗜食痂。 —— 《南史》数日,疮痂尽脱。 —— 《聊斋志异·翩翩》

痂查(痂皮);痂癞(中医学名词。一种皮肤病);痂皮(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又指:伤口或疮口。

jiāㄐㄧㄚ

详细解释

伤口痊愈时,由血小板、胶原蛋白和废死细胞等凝结而成的硬块。

jiāㄐㄧㄚ

详细解释

伤口或疮口表面由血液、淋巴液、坏死细胞等凝结而成的硬块。

血痂、伤口结痂。

痂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49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772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726頁,第6

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居牙切,𡘋音嘉。
說文》:乾瘍也。〔徐曰〕今謂瘡生肉所蛻乾爲痂。
正字通》:瘡弇也。
南史・劉穆之傳》:子邕爲太守,嗜創痂。

注解

〔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痂〕字拼音是jiā,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加,五行属

〔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iā] ⑴ 伤口或疮口血液、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痂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牙切頁碼247頁,第3

痂乾疥也。从𤕫加聲。

附注徐鍇繫傳:「乾瘍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古牙反頁碼632頁,第4行,第3

痂乾瘍也。從疒加聲。

鍇注臣鍇曰:「今謂瘡生肉所蛻乾爲痂。《南史》:彭城𭄘邕嗜瘡痂。爲大守,人吏百餘人,不問有罪無罪,鞭取創痂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牙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1398頁,第4許惟賢612頁,第9

痂疥也。

段注按痂本謂疥。後人乃謂瘡所蛻鱗爲痂。此古義今義之不同也。葢瘡鱗可曰介。介與痂雙聲之故耳。《南史》。劉邕嗜食瘡痂。謂有蝮魚味。

𤕫。加聲。

段注古牙切。十七部。

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84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618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473頁
4說文校箋第311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298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073頁,第7字
7說文約注第183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82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581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91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30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251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634頁【補遺】第17142頁
14通訓定聲第198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650頁【崇文】第2597頁
16說文句讀第1003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44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30頁,第8字

痂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cab
  2. Krätze, Schorf (S)
  3. croûte, escarre

痂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痂(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痂(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痂字的成语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