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zhāng ㄓㄤ

音部 共11画 上下结构 U+7AE0
汉语字典

音部

11画

2画

上下结构

zhang

zhāng

会意字

UJJ

YTAJ

SUKE

00406

4545

5334

7AE0

[41431251112] 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横、竖

章字概述

折叠展开

〔章〕字拼音是zhāng 部首是音, 总笔画是11画。

〔章〕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火。

〔章〕字仓颉码是YTAJ 五笔是UJJ 四角号码是00406 郑码是SUKE 中文电码是4545 区位码是5334

〔章〕字的UNICODE是7AE0。 十进制为31456,UTF-32:00007ae0,UTF-8:E7 AB A0。

〔章〕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章〕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章〕字的异体字是

章的笔顺

折叠展开

章的意思

折叠展开

zhāngㄓㄤ

基本解释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杂乱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

戳记。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

奏本。奏~。本~。

同“”,彰明。

姓。

详细解释

量词

1.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同本义。今称“乐章”a song

章,乐竟为一章。 —— 《说文》读乐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苏轼《前赤壁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 《史记·吕太后本纪》

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3.棵;根a tree

山居千章之材。 —— 《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figure; decorative pattern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 《周礼·考工记》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2.红白相间的丝织品colored silks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古诗十九首》

3.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article; chapter; paragraph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 《文心雕龙》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缁衣》章。 —— 清· 袁枚《祭妹文》

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4.法规;规章institutions;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5.法律条目clauses and subclauses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 《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6.印章seal

又用篆章一。 —— 明· 魏学《核舟记》家藏伪章。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7.标记;徽章badge; medal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 —— 汉· 刘向《说苑》

章表(标记;象征)

8.指旌旗flag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 —— 韦昭注:“章,旌旗也。”

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9.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written report to the emperor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龙》温《缁衣》一章。 —— 清· 袁枚《祭妹文》

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0.大木材big timber

东园主章。 —— 《汉书·百官公卿表》

11.姓。

形容词

1.通“”。彰明,明显,显著remarkable

平章百姓。 —— 《书·尧典》赏罚无章。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而尧舜之所以章也。 —— 《吕氏春秋·知度》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 —— 《淮南子》

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2.条理化systematic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 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显示;表明become visible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 —— 《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2.通“”。彰明,表彰give commendation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 —— 《荀子》

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3.上奏章告发inform against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 —— 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zhāngㄓㄤ

详细解释

1.成篇的文字。

文章、出口成章、下笔成章。

2.文体名。古代臣子上奏国君的文书。

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尚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3.量词。计算书、文等段落的单位。

全书共分二十五章。

4.文采、花彩。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条理、次序。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杂乱无章。

6.法规、条例。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

规章。

7.印信。

私章、图章。

8.标识、标记。

徽章、勋章、臂章。

9.姓。如汉代有章明。

表扬、显扬。

《礼记•缁衣》:“有国者章善𤺺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zhāngㄓㄤ

详细解释

1.乐曲、诗文的段落;泛指诗文。

乐章、章节、文章、出口成章。

2.条目。

约法三章。

3.条理。

杂乱无章。

4.法规;规程。

规章、招生简章、典章制度。

5.古代一种文体,臣子向帝王表明意见的公文。

奏章。

6.图章;戳记。

印章、官章、签名盖章。

7.身上佩戴的标志;标记。

勋章、肩章、袖章、纪念章。

8.量词。用于计算书文、法规等的较大段落。

第一章、全书共十章。

9.姓。

章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立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82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871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834頁,第4

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𡘋音彰。
說文》: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又,采也。
書・臯陶謨》:五服五章哉。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又,明也。
易・垢卦》:品物咸章。
書・洪範》: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
詩・小雅》:維其有章矣。〔箋〕禮文也。

又,篇章。
》〔疏〕:詩有章句,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
孟子》:不成章不達。〈周語〉:將以講事成章。

又,〈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註〕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

又,條也、程也。
史記・高祖紀》:約法三章。〈太史公自序〉:張蒼爲章程。〔註〕章,歷數之章術也。

又,大林木曰章。
史記・貨殖傳》:千章金材。

又,《爾雅・釋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
山海經》:鮮山又東曰章山。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史記・楚世家》:吳大敗楚于豫章。
前漢・地理志》:勃海郡屬縣章武、章鄕,會稽郡屬縣句章,西河郡千章縣,廣平國斥章,東平國章縣。
後漢・光武紀》:建武六年,改春陵鄕爲章陵縣。

又,官名。
周禮・春官》:保章氏。
前漢・王子侯表》:千章侯。〈百官志〉:東閣主章令丞。〔師古註〕主章,掌大材也。
前漢・宣帝紀》: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

又,樂名。
禮記》〔註〕:大章,堯樂名。

又,印章。
漢官儀》: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鈕,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
獨斷》:凡羣臣書通於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駁議。

又,《左傳・僖五年》:日南至。〔疏〕步曆之始,以朔旦冬至爲首。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閏月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爲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曆者以此章部爲法,以知氣朔。

又,章甫,殷冠名。
禮・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總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漢宫名,在長安城西,周迴二十餘里。

又,姓。秦將章邯。

又,諡法。
逸書》:温克令儀曰章。

又,國名。
左傳》〔註〕: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

又,俗或謂舅曰章。

又,《六書音義》:周章,怔營貌。又,懼貌。亦作慞。

又,《字彙補》與樟同。司馬相如〈上林賦〉:楩楠豫章。

又,與獐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山以章。〔註〕讀爲獐。

韻會小補》:又叶之風切,音中。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
禮・雜記》:四面有章。

注解

〔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立部

〔章〕字拼音是zhā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音、十、;、立、早,五行属

〔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是音乐的一曲。

〔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āng] ⑴ 歌曲诗文的段落⑵ 条目,规程⑶ 修理⑷ 花纹,文采⑸ 戳记⑹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⑺ 奏本⑻ 同“彰”,彰明。⑼ 姓。

章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章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章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諸良切頁碼78頁,第4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周良反頁碼217頁,第6行,第1

章樂竟爲一章。從音、十。十,數之終也。

鍇注臣鍇曰:「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諸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407頁,第3許惟賢184頁,第1

章樂竟爲一章。

段注歌所止曰章。

从音十。

段注會意。諸良切。十部。

十,數之終也。

段注說從十之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樂竟。引申為文章。章明當作彰。《爾雅》「上正曰章(古人往往作商)」。[章]丘,後造為嶂。[一]章華臺,《史記•藺相如傳》),楚亦有章臺。上四方曰章華。

章、商古通,故有章丘(商丘也),章華臺之稱(?)。彰明較著,上正曰章,不知所本。俗作嶂。

彰明也。上正曰章丘,又商丘;章商古音同,後因造嶂字。章華臺亦取義於此也。[一]《爾雅•釋山》:「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邢昺疏:「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章丘俗作嶂丘,即商丘。

白话解释

章,音乐一曲结束叫一章。字形采用“音、十”会义。十,表示十进位数的末尾。

字形解说

字始見於周金文,字上從辛形,本義待考。先秦文獻皆謂「半圭為璋」,古代天子以玉為信守之器,常剖之為二,其一付諸侯為圭,其一藏於天子曰璋。此字形常態從辛、從曰,曰形或為剖玉之形,辛形或為切玉之工具。字或即玉璋之初文。金文字借用為人姓、名,地名,又習用作璋。戰國文字形與金文同,並見秦楚簡文。包山簡用為姓。字明顯改從音,理解為樂章意,應始於篆文。篆文字訛從音、十。《說文》:「章,樂竟為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段注:「歌所止曰章。」隸書字形上溯與金文、戰國文字相類,中豎筆貫穿字的上下。楷書以後的字形則轉從篆文,從音、十。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章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5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222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75頁
4說文校箋第108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100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35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62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44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3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4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08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80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187頁【補遺】第16465頁
14通訓定聲第358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24頁【崇文】第893頁
16說文句讀第308頁
17章授筆記第117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4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77頁,第6字

章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2. Stempel, Siegel (S)​, Abzeichen, Medaille (S)​, Kapitel, Abschnitt (S, Lit)​, Konstitution, Statut, Satzung, Rechtsnorm (S, Rechtsw)​, Ordnung (S)​, Zhang (Eig, Fam)
  3. chapitre, ordre, règle, règlement, statuts, cachet, sceau, médaille, insigne

章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章(金文·商·商) 金文

章(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章(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章(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章(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章(篆书·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章(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章(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章(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天星观

章(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子弹库

章(简·楚〔战国〕·) 楚〔战国〕

章(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章(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信阳

章(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章(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章(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章(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章(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章(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章(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章(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章(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章(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章(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章(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章(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章(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章(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