菭
笔顺 反馈

复制

tái ㄊㄞˊ zhī chí ㄔˊ

艹部 共11画 上下结构 U+83ED
汉语字典

艹部

11画

8画

上下结构

tai zhi chi

tái zhī chí

AICK

TEIR

EVZJ

44163

83ED

[12244154251] 横、竖、竖、点、点、提、撇折、点、竖、横折、横

菭字概述

折叠展开

〔菭〕字拼音是tái,zhī,chí 部首是艹, 总笔画是11画。

〔菭〕字是上下结构

〔菭〕字仓颉码是TEIR 五笔是AICK 四角号码是44163 郑码是EVZJ

〔菭〕字的UNICODE是83ED。 十进制为33773,UTF-32:000083ed,UTF-8:E8 8F AD。

菭的意思

折叠展开

1táiㄊㄞˊ

基本解释

古同“”。

详细解释

同“𠫆”。

2zhī

基本解释

古同“”。

3chíㄔˊ

基本解释

〔~蘠〕菊的别称。

菭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86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039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1007頁,第13

集韻》:澄之切,音治。
說文》:菭蘠,草名。

又,《廣韻》:直尼切,音墀──水衣也。

又,與苔通。
前漢・外戚傳》: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顏註〕菭,音臺──水氣所生。

注解

〔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菭〕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i、zhī、ch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治

〔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ái] ⑴ 古同“苔”。 [zhī] ⑴ 古同“䓋”。 [chí] ⑴ 〔~蘠〕菊的别称。

菭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菭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菭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徒哀切頁碼24頁,第21

菭水衣。从艸治聲。

附注段玉裁注:「今作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田咍反頁碼90頁,第6行,第2

菭水衣。從艸治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注:「苔字作菭,生水。傍水土之潤氣所生,故曰水衣也;生牆曰垣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徒哀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46頁,第6許惟賢63頁,第11

菭水靑衣也。

段注依《爾雅音義》補靑字。《醢人》箈菹。鄭司農曰:箈。水中魚衣。玄謂箈,箭萌。玉裁按。先,後鄭異字。先鄭作菭,從艸。許說正同。後鄭作䈚,從竹。郭注《爾雅》引䈚菹鴈醢。從後鄭也。後鄭注當有菭當爲䈚四字,而佚。今本《周禮》作箈。混誤不成字。所當正者也。《吳都賦》注曰:海苔生海水中。正靑。狀如亂髮。乾之赤。鹽藏有汁。名曰濡苔。

从艸。治聲。

段注徒哀切。沈重云:北人丈之反。一部。今作苔。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省作苔。

俗省作苔。

今省作苔。

菭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75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4頁
4說文校箋第33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27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9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8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6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8頁,第33字
11標注說文第32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27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702頁【補遺】第16233頁
14通訓定聲第69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84頁【崇文】第333頁
16說文句讀第95頁
17章授筆記第42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47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9頁,第6字

菭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菭(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菭(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菭(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菭(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