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kuà ㄎㄨㄚˋ

足部 共13画 左右结构 U+8DE8
汉语字典

足部

13画

6画

左右结构

kua

kuà

形声字

KHDN

RMKMS

JIBZ

64127

6421

3171

8DE8

[2512121134115] 竖、横折、横、竖、横、竖、提、横、撇、捺、横、横、竖折折钩

跨字概述

折叠展开

〔跨〕字拼音是kuà 部首是足, 总笔画是13画。

〔跨〕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木。

〔跨〕字仓颉码是RMKMS 五笔是KHDN 四角号码是64127 郑码是JIBZ 中文电码是6421 区位码是3171

〔跨〕字的UNICODE是8DE8。 十进制为36328,UTF-32:00008de8,UTF-8:E8 B7 A8。

〔跨〕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跨〕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跨〕字的异体字是

跨的笔顺

折叠展开

跨的意思

折叠展开

kuàㄎㄨㄚˋ

基本解释

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迈过。~进。~入。~度。

骑,两脚分在器物的两边坐着或立着。~马。小孩~着门槛。

超过时间或地区之间的界限。~越。~年度。~国公司。

附在旁边。~院。

古同“”。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足,夸声。本义:迈步,越过。

2.同本义step; stride

跨,渡也。 —— 《说文》。段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不跨其国。 —— 《国语·晋语》康王跨之。 —— 《左传·昭公十三年》

跨进大门;跨过小沟;跨蹑(跨踏;跨步);跨巽(跨到或达到“”的方位);跨火(跨过火堆。为一种民俗);跨踪(跨越)

3.超过go beyond

乃览秦制,跨 周法。 —— 张衡《西京赋》

跨灶(比喻儿子胜过父亲);跨俗(超越世俗);跨年(从旧年底到新年初的时间)

4.bestride

跨战马去草原;跨鹤(乘鹤。比喻成仙);跨青牛(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仙去)

5.横于上span

跨谷弥阜。 —— 《文选·张衡·西京赋》

跨街楼(联结街道两旁楼房而横跨在街道上空的楼。又称过街楼);跨所(跨院,正院旁边的院子);跨虹(喻指拱形桥)

6.carry on the arm

智深到座前领了法贴,辞了长老,背上包裹,跨了戒刀禅杖。 —— 《水浒传》

跨菜篮子;跨刀(挎着腰刀)

7.占据occupy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三国志·诸葛亮传》

8.又。

若跨有荆益。

跨蹈(占有);跨据(据有);跨有(据有)

9.兼有 have both。如:跨州连郡(指占有数个州、郡的意思);跨蹑(兼有其地);跨边(兼有边境两方的藉贯)

名词

指两腿之间。通“hip

能死,剌我;不能,出跨下。 —— 《汉书·韩信传》

跨下之辱(从他人胯下爬过去的屈辱。比喻胸怀大志的人,能忍辱负重);跨下(两腿之间)

kuàㄎㄨㄚˋ

详细解释

1.举步移动。

向右横跨一步。

2.乘、骑。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裤白虎,被豳文,跨野马。”宋•陆游〈谒石犀庙〉诗:“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

3.越过。

《左传•昭公十三年》:“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晋•杜预•注:“跨,过其上也。”

4.超出、胜过。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5.兼及。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跨组、跨行。

6.统驭、占有。

《国语•晋语一》:“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三国吴•韦昭•注:“跨,犹据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横架其上。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记》:“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

8.悬挂、佩戴。

《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来辞潘公。”

两腿之间。

《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

kuàㄎㄨㄚˋ

详细解释

1.迈过;越过。

跨栏、跨越、跨过小溪、跨海远行。

2.两腿分开,使物体处在胯下;骑。

跨上战马。

3.(桥梁等建筑物)横架在上方。

跨海大桥。

4.超越一定的界限;兼及。

跨世纪、跨学科、跨行业、跨组学习。

5.附在旁边的。

跨院、跨间、跨屋。

跨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29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1225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204頁,第5

唐韻》、《正韻》:苦化切;《集韻》、《韻會》:枯化切,𡘋音胯。
說文》:渡也。
玉篇》:越也。
左傳・昭十三年》:康王跨之。〔註〕過其上。

又,《廣韻》:兩股閒也。
詩・魯頌》:有驈有黃。〔傳〕驪馬白跨曰驈。〔疏〕郭云:𩩙閒也。
倉頡篇》云:兩股閒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𡘋苦故切,音庫──踞也。〈晉語〉:不跨其國。〔註〕猶踞也。
史記・李斯傳》: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跨野馬。〔註〕《索隱》曰:跨,乗之也。

又,《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𡘋音誇──吳人云坐曰跨。
類篇》:大坐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苦瓦切,音㡁──䠚跨,行不進貌。

又,《集韻》:枯買切,音胯──䠚跨,行貌。

注解

〔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跨〕字拼音是kuà,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夸,五行属

〔跨〕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夸声。本义是迈步,越过。

〔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kuà] ⑴ 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迈过⑵ 骑,两脚分在器物的两边坐着或立着⑶ 超过时间或地区之间的界限⑷ 附在旁边⑸ 古同“胯”。

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跨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苦化切頁碼61頁,第3

跨渡也。从足夸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苦夜反頁碼174頁,第6行,第3

跨渡也。從足夸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苦化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26頁,第4許惟賢146頁,第8

跨渡也。

段注謂大其兩股閒以有所越也。因之兩股閒謂之跨下。《史記・淮陰矦傳》作胯下。夊部曰:𡕒,跨步也。苦瓦切

从足。夸聲。

段注苦化切。按古音在五部。音轉入於十七部耳。《五經文字》云:《說文》作𨀗。《經典》相承隷省作跨。此實不然。夸聲在五部。㐄聲在十七部。絕無𡗢字。至《肉部》云:《說文》〈月𡗢〉。隷省作胯。則更誤。《說文》有㐄字。無〈月𡗢〉,胯字。胯卽㐄之俗《廣韵》曰:兩股閒也。玉裁又按。蹴蹋躡踄蹈躔踐七字一氣銜接。不當中絕以跨字。疑許書本無跨字。《夂部》之㐄釋曰:跨步也。跨步當爲夸步。夸步者,大步也。大張其兩股曰㐄。必云夸步不云大步者,㐄夸雙聲也。後人改㐄作跨。《玉篇》云:㐄與跨同。其明證也。又專言兩股閒則作胯。㐄字之訓則改之曰跨步。皆出後人增竄。此所以張參本與今本參差乖異而皆不必是歟。

白话解释

跨,越过。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夸”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足」、「夸」二字構成。從足,示足部動作之義。從夸,聲符,注明音讀。隸書承自篆文,右體作「」。楷書承自篆文,右體沿之作「亏」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跨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19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175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143頁
4說文校箋第84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79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272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47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15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11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49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84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63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727頁【補遺】第16393頁
14通訓定聲第168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75頁【崇文】第697頁
16說文句讀第239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87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225頁,第11字

跨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traddle, bestride, ride; carry
  2. über etwas hinaus gehen (V)​, rittlings sitzen; ueber etwas spannen (V)​, schreiten; ausschreiten (V)
  3. enjamber, franchir, enfourcher, traverser

跨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跨(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跨(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跨(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跨(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跨(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跨(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跨(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