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
笔顺 反馈

复制

miǎn ㄇㄧㄢˇ

魚部 共18画 左右结构 U+9BB8
汉语字典

魚部

18画

7画

左右结构

mian

miǎn

形声字

QOQQ

NFNAU

RRJR

27312

9BB8

[352512144443525135] 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点、点、点、点、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鮸字概述

折叠展开

〔鮸〕字拼音是miǎn 部首是魚, 总笔画是18画。

〔鮸〕字是左右结构

〔鮸〕字仓颉码是NFNAU 五笔是QOQQ 四角号码是27312 郑码是RRJR

〔鮸〕字的UNICODE是9BB8。 十进制为39864,UTF-32:00009bb8,UTF-8:E9 AE B8。

〔鮸〕字的异体字是

鮸的意思

折叠展开

miǎnㄇㄧㄢˇ

基本解释

一种鱼,头长而尖,口大,牙锐。体长而侧扁,暗褐色。腹灰白色。生活于海洋中。亦称“米鱼”、“鳘鱼”。

详细解释

名词

鱼名。亦称“米鱼”、“鳘鱼” slate cod croaker; Miichthys miiuy。鱼纲,石首鱼科。体延长,侧扁,长达50厘米以上,灰褐色。头尖长,口大,牙尖锐。尾矛状。

1miǎnㄇㄧㄢˇ

详细解释

动物名。鱼纲石首鱼科。体延长,灰褐色。头尖长,口大,牙尖锐。尾矛状。为中、下层近海鱼类,以小鱼、虾类为食。主要供鲜食。

2wǎnㄨㄢˇ

详细解释

(一)之又音。

miǎnㄇㄧㄢˇ

详细解释

鱼名。灰褐色,体长而侧扁,口大而微斜,尾鳍呈矛状。生活在近沿海沙泥底,以小鱼、虾类为食。是重要经济性食用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台湾、日本、韩国及中国大陆沿海等地。也作“敏鱼”、“米鱼”。

鮸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22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470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1467頁,第19

唐韻》:亡辨切;《集韻》:美辨切,𡘋音免。
說文》:魚名。出薉邪國。又,《正字通》:石首魚,一名鮸,生東南海中,形如白魚,扁身,弱骨,細鱗,頭中白石二,腹內白鰾,可作膠。
嶺表錄》謂之石頭魚,《浙志》謂之江魚,乾者名鯗魚。

又,《集韻》:武遠切,音挽──義同。

注解

〔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鮸〕字拼音是mi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免

〔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iǎn] ⑴ 一种鱼,头长而尖,口大,牙锐。体长而侧扁,暗褐色。腹灰白色。生活于海洋中。亦称“米鱼”、“鳘鱼”。

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鮸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亡辨切頁碼388頁,第13

鮸魚名。出薉邪頭國。从𤋳免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美選反頁碼940頁,第3行,第2

鮸魚也,出薉邪頭國。從魚免聲。

鍇注臣鍇曰:「今人音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亡辨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2313頁,第3許惟賢1006頁,第11

鮸鮸魚也。

段注隋煬責貢四方。海錯幾盡。首曰鮸魚。按今江浙人所食海中黃花魚。乾之爲白鯗。卽此魚也。一名石首魚。首中有二石。許云出薉邪頭國者。葢許據所見載籍言之。《江賦》。鯼鮆順時而往還。注云:《字林》曰: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然則此魚又名鯼。南海亦有之。

出薉邪頭國。

段注薉邪頭國,穢貊也。

从魚。免聲。

段注亡辨切。古音在十三部。

鮸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67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980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737頁
4說文校箋第508頁,第17字
5說文考正第460頁,第22字
6說文今釋第1692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86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73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46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05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489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407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443頁【補遺】第17742頁
14通訓定聲第3256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13頁【崇文】第4049頁
16說文句讀第1659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393頁,第5字
18古字釋要第1074頁,第5字

鮸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ciaena albiflora, otolithoidesmiiuy

鮸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鮸(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鮸(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鮸字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