𠄡
字义 反馈

𠄡

复制

ㄨˇ

一部 共4画 上中下结构 U+20121
汉语字典

一部

4画

2画

上中下结构

wu

GQGF

MKM

BDOS

20121

[1341]

𠄡字概述

折叠展开

〔𠄡〕字拼音是wǔ 部首是一, 总笔画是4画。

〔𠄡〕字是上中下结构

〔𠄡〕字仓颉码是MKM 五笔是GQGF 郑码是BDOS

〔𠄡〕字的UNICODE是20121。 十进制为131361,UTF-32:00020121,UTF-8:F0 A0 84 A1。

〔𠄡〕字的异体字是

𠄡的意思

折叠展开

𠄡

详细解释

同“”。

𠄡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二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87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12頁,第5

玉篇》:古文五字。註詳本畫。

注解

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𠄡〕字拼音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二、㐅

𠄡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𠄡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𠄡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頁碼484頁,第1

𠄡

異體

𠄡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

鉉注臣鉉等曰:二,天地也。

㐅古文五省。

附注林義光《文源》:「五,本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二象橫平,㐅象相交,以二之平見㐅之交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㐅象交錯形,二謂在物之間也。當以交錯為本義。自用為數名後,經傳皆借午為之。」按:隸變作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隅古反頁碼1128頁,第2行,第1

㐅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凡五之屬,皆從五。

鍇注臣鍇曰:「交午,更用事也;二,天地也。」

反切………頁碼1128頁,第3行,第1

古文五如此。

鍇注臣鍇曰:「但象交午而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950頁,第3許惟賢1282頁,第5

㐅五行也。

段注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

从二。

段注像天地。

侌昜在天地閒交午也。

段注此謂㐅也。卽釋古文之意。水火木金土相尅相生。陰陽交午也。疑古切。五部。

凡五之屬皆从五。

古文五如此。

段注小篆益之以二耳。古文像陰陽午貫之形。《毛詩》。《七月》鳴鴂。王肅云:當爲五月。正爲古文五與七相近似。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周禮》之「午貫」當作㐅。

《周禮》「午貫」,《儀禮》「度[尺]而午」,午皆㐅之借。今所謂「十字花」,古僅作㐅字。

古文作㐅。《周禮》「午貫」=㐅貫,即十字紋也。

白话解释

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呈縱橫交錯的虛像,金文、戰國文字、篆文之形皆承之。《說文》引古文作,亦像交錯之形。隸書二例,前例承篆文而中路交會筆畫略為彎折;後例承自篆文,而中路交會處變作右下折筆。楷書之形承之隸書後例,而中路右下折筆作平直折筆以定體。在六書中屬於指事。

五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59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238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918頁
4說文校箋第647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575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2144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57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717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05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84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621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51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4043頁【補遺】第18107頁
14通訓定聲第156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282頁【崇文】第5125頁
16說文句讀第2116頁
17說文新證第950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604頁,第1字
19古字詁林第十冊,第875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328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