𠔚
字义 反馈

𠔚

复制

ㄑㄧˋ

八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2051A
汉语字典

八部

10画

8画

上下结构

qi

YCAW

YITC

SZEO

2051A

[4154122134]

𠔚字概述

折叠展开

〔𠔚〕字拼音是qì 部首是八, 总笔画是10画。

〔𠔚〕字是上下结构

〔𠔚〕字仓颉码是YITC 五笔是YCAW 郑码是SZEO

〔𠔚〕字的UNICODE是2051A。 十进制为132378,UTF-32:0002051a,UTF-8:F0 A0 94 9A。

〔𠔚〕字的异体字是

𠔚的意思

折叠展开

𠔚

详细解释

同“”。

𠔚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12

字彙補》與棄同。見〈漢景君𥓓〉。

注解

𠔚〕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𠔚〕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𠫓、共

𠔚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𠔚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𠔚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詰利切頁碼123頁,第4

𠆉

異體棄、𣓪𠔚

𠆉捐也。从𠬞𠦒棄之,从𠫓𠫓,逆子也。

鉉注臣鉉等曰:𠫓,他忽切。

弃古文棄。

𠆉

異體𢍞

𠆉籒文棄。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字象納子𠀠中棄之之形。古代傳說中常有棄嬰之記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契利反頁碼320頁,第2行,第1

𠆉捐也。從𠬞𠦒棄也。從㐬,㐬,逆子也。

鍇注臣鍇曰:「逆,故推之也。」

反切………頁碼320頁,第3行,第1

古文棄。

反切………頁碼320頁,第3行,第2

古文棄。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詰利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630頁,第2許惟賢282頁,第4

𠆉捐也。

段注《手部》曰:捐,棄也。

𠬞𠦒棄也。

段注竦手推𠦒而捐之也。

从㐬。㐬逆子也。

段注旣以𠬞𠦒會意。又加㐬以箸之。㐬者,不孝子。人所棄也。棄,詰利切。十五部。

古文棄。

段注古文以竦手去屰子會意。按𠆉𣜩變作棄。中體佀世。唐人諱世。故《開成石經》乃凡碑板皆作弃。近人乃謂《經典》多用古文矣。

籒文棄。

段注今字亦從云不從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㐬,籀文㜽之倒,寤生(五月五日生,棄之)。寤生,逆生子,倒出子也。釆(矢),古作𦳊。在糞字下。

从㐬,㐬者,子倒出也,如寤生。

白话解释

弃,遗弃婴儿。字形采用“廾”作边旁,表示双手推着箕筐将婴孩丢在有人过往的地方。字形也用 作边旁。,是头朝下 的孩子,表示被遗弃的婴孩。,这是古文写法的“弃”。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或作「」,從索()、從廾捧箕,中有子,像手持畚箕,將以繩綑縛的嬰兒抛棄的樣子。甲骨文又作「」,從廾、從箕、從子會意,表示納子箕中以丟棄,構形與「」同意。金文或作「」,「箕」形訛變,且「子」改作倒子的「?」。金文又作「」,則省「箕」形。戰國文字作「」,「箕」字又變形作「」,至篆文又變作「」。隸書則將篆文「」下之「」與「」省併為「木」,已不見以手丟棄之意了。《說文》另收之古文字形,與金文「」同形;籀文則與篆文形近,應該也是承戰國文字變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規範字作「弃」。

棄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43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327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255頁
4說文校箋第162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54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54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94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23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79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97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59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122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302頁【補遺】第16642頁
14通訓定聲第2283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326頁【崇文】第1301頁
16說文句讀第473頁
17說文新證第314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69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四冊,第279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406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