𧌻
字义 反馈

𧌻

复制

sōng ㄙㄨㄥ

虫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2733B
汉语字典

虫部

14画

8画

上下结构

song

sōng

SWCJ

DILMI

FOZI

2733B

[12343554251214]

𧌻字概述

折叠展开

〔𧌻〕字拼音是sōng 部首是虫, 总笔画是14画。

〔𧌻〕字是上下结构

〔𧌻〕字仓颉码是DILMI 五笔是SWCJ 郑码是FOZI

〔𧌻〕字的UNICODE是2733B。 十进制为160571,UTF-32:0002733b,UTF-8:F0 A7 8C BB。

〔𧌻〕字的异体字是

𧌻的意思

折叠展开

𧌻

详细解释

1.同“”。

2.拼音zhōng。

𧌻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83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078頁,第19

標點整理本: 第1051頁,第33

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沽紅切,𡘋音公。
玉篇》:蜈蚣也。
本草別錄》: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頭足赤者良。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螫者,以烏雞屎或大蒜塗之卽愈。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鬚岐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卽斷爛。

又,草名。地蜈蚣,生塍野中,形穗甚長,根葉入藥,治一切癰腫。

又,《集韻》:思融切,音嵩──蚣蝑。詳蜙字註。

又,思恭切,音淞──義同。

又,《韻會》:諸容切,音鐘──亦蟲名。

注解

〔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ōng、zhō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公,五行属

〔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ōng] ⑴ 〔蜈~〕见“蜈”。 [zhōng] ⑴ 〔~蝑〕即“螽斯”。

𧌻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𧌻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𧌻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恭切、古紅切頁碼443頁,第25

異體𧌻

蜙蜙蝑,以股鳴者。从虫松聲。

蚣蜙或省。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古紅切,以爲蜈蚣蟲名。

附注段玉裁注:「《毛詩》如此作。」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息恭切頁碼1047頁,第7行,第2

蚣蜙蝑,以股鳴者。從虫松聲。

反切古紅切頁碼1048頁,第1行,第1

蜙或省。

鉉注臣鉉等曰:俗作古紅切,以爲蜈蚣蟲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恭切古音第九部頁碼2669頁,第1許惟賢1161頁,第4

蚣蜙蝑,

段注逗。雙聲。

春黍也。

段注〈詩〉《釋文》曰:楊雄,許愼皆云春黍。陸氏所據有此三字。今補。《周南》傳曰:斯螽,蜙蝑也。《豳風》傳曰:螽斯,蜙蝑也。《釋蟲》曰:蜤螽,蜙蝑。舍人曰:今所謂春黍也。《方言》曰:春黍謂之蜙蝑。詩斯螽卽螽斯。《爾雅》蜇卽斯。蜙蝑,春黍皆雙聲。蜙春,蝑黍又曡韵。陸璣疏曰:幽州人謂之春箕。蝗類也。

㠯股鳴者。

段注《考工記・梓人》文。鄭曰:股鳴,蜙蝑動股屬。《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

从虫。松聲。

段注息恭切。九部。陸氏引許愼思弓反。

蜙或省。

段注《毛詩》如此作。

蚣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78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130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840頁
4說文校箋第589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527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95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27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557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808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50頁,第28字
11標注說文第565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465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943頁【補遺】第17948頁
14通訓定聲第183頁,第6字
15說文義證第1161頁【崇文】第4641頁
16說文句讀第1927頁
17古字詁林第十冊,第43頁,第4字
18古字釋要第1226頁,第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