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rǎn

一尘不染

拼音 yī chén bù rǎn 怎么读

注音 ㄧ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

繁体 一塵不染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六根清净 玉洁冰清 嵚崎磊落 窗明几净 一干二净 冰清玉洁

反义词 同流合污 欲壑难填 贪得无厌

一尘不染的意思

折叠展开

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出处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例子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臧克家《老舍永在》)

正音”,读作“yī”,不能读作“yì”。

辨形染,右上部是“”,不是“”。

辨析一尘不染”和“一干二净”都形容很干净。但“一尘不染”语义重;有“一点灰尘也不留”的意思;还可以形容人不受坏风气的影响;“一干二净”形容的只是一点不剩。

歇后语 1. 水洗玻璃 —— 一尘不染
2. 高山上的雪莲 —— 一尘不染

谜语 1. 真空 (谜底:一尘不染)
2. 玉宇澄清万里埃 (谜底:一尘不染)

故事 佛教中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色即女色;声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触即顶撞;法即规范。佛门修道者必须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洁净,不被六尘所污染叫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后用“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于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典源】

《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

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2][3]之侧写一偈云:“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注解

[1]能:慧能(公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祖籍范阳。初从弘忍学法,后在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为禅宗六祖。所开启之顿悟法门,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

[2]秀: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声名远播。后为武后召到京师,朝野景仰。因在北方传法,故其法系称为北宗。因南宗认为他所传的禅法是渐悟法门,故称其禅法为“北渐”或“渐门”。

[3]偈:音。梵语,义译为颂。为佛教文学中的诗歌,无韵,每偈由四句构成。

《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

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

【典故】

唐代时,一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从中选择一位来继承衣钵,便要他们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谁的修行最好。当时大家都公推最杰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让地站出来,在墙壁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身如树,心如镜,随时勤于擦拭,必能常保洁净,不沾灰尘。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时,能够断绝俗欲,保持心灵纯洁。弘忍大师看了这首偈后,大为赞赏,说以后修道之人若能遵守这四句话,便能修成正果,还要其他弟子们诵念。当时,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听到同学诵念这首偈,便说:“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并没有真正参悟空性。”同学便讥笑他什么都不懂,还敢乱发评语。慧能便在深夜里带一名会写字的书僮,帮他在神秀的偈旁写下:“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意思是说,能修行到无身无心的话,万物皆空,根本无须担心落尘,更不必时时拂拭了。弘忍大师看到后,认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将衣钵传授给他。典源又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僧那禅师》。内容则是表述僧那禅师的生平事迹,他告诫弟子慧满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还要能明本心,苦行才会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这样心灵就会常保明亮,而不会有一点断续间隔。后来“一尘不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也用于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书证】

  • 0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 02.《醒世恒言・卷一二・佛印师四调琴娘》:“方丈中舖设御座,一切规模,务要十分齐整。把个大相国寺,打扫得一尘不染,妆点得万锦攒花。”
  • 03.《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今你囊中正得二千数百两,才有一半,听说他老人家又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皆空的。世情如纸,只有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那一半又向那里弄去?”
  • 04.《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 05.清・汤斌〈与李襄水书〉:“莅任以来,一尘不染,兴利革弊,造福百姓。”

【用法】

语义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玷污。

类别用在“戒欲修身”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出家人,一尘不染,怎会管你这些闲事?

静闲师太果然是一尘不染的得道高人,言行蕴涵禅机。

她已是一尘不染的人了,何必以此闲事去打扰她的清修?

语义比喻人品纯洁,丝毫不沾染坏习气。

类别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为官一尘不染,所以至今仍是两袖清风。

此人个性高洁,从政多年,依然两袖清风,可真是一尘不染

我当了二十多年的公务员,自信一直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语义形容非常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类别用在“干净整洁”的表述上。

例句

妳果然是位贤内助,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他用手往家具上一摸,果然一尘不染,不觉满意地笑了。

在房间中布置一点绿色植物,更能显出一尘不染的脱俗感觉。

我一进门,就可以感觉到屋子里的那份干净,那份一尘不染的清新。

一尘不染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here is not a speck of dust.
  2. 少(すこ)しも悪習(あくしゅう)に染(そ)まらない。ちりーつなく清潔(せいけつ)なこと
  3. идеáльная чистотá(ни пылинки)
  4. intègre(immaculé)

一尘不染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读音(chén), 小部,共6画

①. 飞扬的灰土。 如: 尘土。尘埃。尘垢。尘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尘。烟尘。甚嚣尘上。望尘莫及。

②. 佛家、道家指人间。 如: 红尘。尘世。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rǎn), 木部,共9画

①.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 如: 染料。染色。染坊。染缸。印染。

②. 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 如: 染病。感染。传染。沾染。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