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cùnzhīshé

三寸之舌

拼音 sān cùn zhī shé 怎么读

注音 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之舌的意思

折叠展开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例子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三寸之舌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犹“三寸不烂之舌”。见“三寸不烂之舌”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姑且接纳了他。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辞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另外如《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内容则是表述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动了归隐的念头。他推荐萧何担任丞相,并向刘邦表达自己凭著“三寸舌”成为皇帝的军师,位极人臣,已达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标了,于愿足矣!所以希望能辞去职务,隐居修道。

【书证】

  • 0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源)
  • 02.《隋唐演义》第四一回:“全凭弟三寸之舌,用一夕话,务要说他来同事,方见平昔间交情。”

三寸之舌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 glip tongue(smooth talk)
  2. дар красноречия

三寸之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①.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②.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读音(cùn), 寸部,共3画

①.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 如: 尺寸。

②. 短小。 如: 寸土。寸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寸心。寸步难行。

③. 姓。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shé), 舌部,共6画

①.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 如: 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②. 语言辩论的代称。 如: 舌战(激烈议论)。

③. 像舌头的东西。 如: 帽舌。火舌。

④. 铃或释中的锤。

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三寸之舌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