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suǒcuò

不知所措

拼音 bù zhī suǒ cuò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手忙脚乱 手足无措 六神无主 张皇失措 惊惶失措 心慌意乱

反义词 泰然自若 从容不迫 应付自如 临危不乱 不动声色

不知所措的意思

折叠展开

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例子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正音”,读作“cuò”,不能读作“xī”。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不知所措”和“手足无措”;都有“慌张”和“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但“不知所措”语义较宽;除形容举动慌乱外;还可指“失望”、“困惑”、“感激”时神情状态;“手足无措”仅形容举动慌乱和不知如何办的样子。

歇后语 见虎的娘儿堵窗眼 —— 不知所措

谜语 瞎子摸到三岔口 (谜底:不知所措)

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他不满意太子孙和。在孙权死后立即废掉太子,另立10岁的孙亮为皇帝,自己全权执政。他得意洋洋,在写给他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示:“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不知所措”之“”,典源作“”。“”通“”。“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语本《管子・七臣七主》。△“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典源】

#《管子・七臣七主》[1]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2]#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故曰:“泰则反败矣!”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不,则国失势。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则所恶及身。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3]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4],则人反其故。不[5],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注解

[1]典故或见于《论语・子路》。

[2]惠王:本文所提“七主”,唯独此处作“”,疑为“”之误。

[3]振主:擅作威福的暴君。

[4]错:通“”,安置。

[5]:通“”,觉悟。

参考

《论语・子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典故】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个提出国富兵强理论的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的建树,也被奉为法家之祖。他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一书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评论七种国君和七种臣子行为的得失。说明君主治国的态度和方法,在在影响了臣子和人民的行为。其中提到一种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无常,动辄严厉治罪而杀人,绝不宽赦,那么臣子就会震惊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时觉悟,则国家的法度日渐衰败,国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后来“不知所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有人以为这句成语是从《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演变而来。一个国家不行礼乐,刑罚不公平,人民当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论语》原文中的“”,就是“”的通假字。

【书证】

  • 01.《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源)
  • 02.《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诸葛恪》:“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03.唐・柳宗元〈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辱示相公手札,省录狂瞽,收抚羁缧,沐以含宏之仁,忘其进越之罪。感深益惧,喜极增悲,五情交战,不知所措。”
  • 04.《宋史・卷二四九・范质列传》:“太祖叱(罗)彦瓌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
  • 05.《隋唐演义》第八一回:“杨家兄弟姊妹忽闻此信,吃惊不小,相对涕泣,不知所措。”
  • 06.《三侠五义》第五三回:“刚然坐下,只见丫鬟仆妇簇拥著一位夫人,见了展爷,连忙纳头便拜,连太守等俱各跪下。展爷不知所措,连忙伏身还礼不迭,心中好生纳闷。”

【用法】

语义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类别用在“惊惧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冷静,才不会不知所措

由于山路突然坍崩,他被困在悬崖上,不知所措

这是他第一次约会,整个过程都紧张得不知所措

一想到考试不及格会被爸爸骂,他就害怕得不知所措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你都不会感到不知所措吗?

得知工厂下个礼拜就要停工,所有的员工都不知所措

梦中的偶像就在眼前,他高兴得不知所措,也忘记了要签名。

家中突然发生巨大的变故,让他感到不知所措,久久无法回神。

面对这突来的恶作剧,他一时还反应不过来,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

【辨识】

同义“不知所措”及“六神无主”都是用于形容慌乱的样子。

异义“不知所措”侧重于形容行为举止的慌乱;“六神无主”侧重于形容心理状态的慌乱。

例句
不知所措六神无主例句
这间旅馆突然发生火灾,所有的房客都不知所措
惊魂未定的孩子,六神无主地东张西望。

不知所措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not know what to do
  2. どうしたらよいかわからない,手も足も出(で)ない
  3. не знать,что дéлать
  4. désemparer(ne pas savoir comment faire)

不知所措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zhī,zhì), 矢部,共8画

㈠ 知 [ zhī ]

①. 晓得,明了。 如: 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②. 使知道。 如: 通知。知照。

③. 学识,学问。 如: 知识,求知。无知。

④. 主管。 如: 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⑤. 彼此了解。 如: 相知。知音。知近。

⑥.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 如: 故知(老朋友)。

㈡ 知 [ zhì ]

①. 同“智”,智慧。

读音(suǒ), 戶部,共8画

①. 处,地方。 如: 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②.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 如: 研究所。派出所。

③. 量词,指房屋。 如: 一所四合院。

④.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 如: 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⑤.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 为人所敬。

⑥. 姓。

读音(cuò), 手部,共11画

①. 安放,安排。 如: 措手。措辞。措置。措身。

②. 筹划办理。 如: 措施。措办。筹措。举措失当。

③. 弃置。 如: 刑措。

不知所措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