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zhū

口诛笔伐

拼音 kǒu zhū bǐ fá 怎么读

注音 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ˊ

繁体 口誅筆伐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大张挞伐

口诛笔伐的意思

折叠展开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
伐:征讨。
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例子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正音”,读作“fá”,不能读作“dài”。

辨形”,不能写作“”;“”,不能写作“”。

口诛笔伐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诛,诛杀。伐,征讨。“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语出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

【典源】

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砚翁书》引宋・吕祖谦语

夫东林自顾泾阳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国家者八九十年,以其党升沉,用占世数兴败,其党盛则为终南之捷径,其党败则为元祐之党碑。……东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论。如贪婪强横之王图,奸险凶暴之李三才,闯贼首辅之项煜,上笺劝进之周钟,以致窜入东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则吾臂可断,决不敢徇情也。……[1]曰:“见辱于市人,越[2]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3]之间,而[4]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今乃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后,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兄台胸无成见,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语他人,则似荆轲与盖聂论剑,怒目视之,所不免矣。

注解

[1]吕东莱:吕祖谦(公元1137—1187),字伯恭,宋金华人。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为“东南三贤”。其文词闳肆辨博,于《诗》、《书》、《春秋》,多究古义,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等。

[2]宿:音xiundefined,夜晚。

[3]荜门圭窦:比喻贫苦人家或贫苦人家居住的简陋环境。见“筚门圭窦”。

[4]老奸巨滑:深历世情而极奸诈狡猾的人。

【典故】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张岱不仅长于文学,且长于史学,重要的著作是《石匮书》。此书张岱写了近五十年才脱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过此书的大老认为,《石匮书》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顺应潮流拥戴东林学派,恐怕不合时宜,张岱心中十分不服,在〈与李砚翁〉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他认为,有健全的舆论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吕祖谦的话:“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意思是说:被一般人羞辱,过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常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状,让他们非常恐惧害怕。张岱坚持自己史学家言论自由的理念,故写此信与好友痛快言之。后来原文中的“口诛笔伐”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书证】

  • 01.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吕东莱曰:『……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源)
  • 02.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03.明・卓尔康《春秋辩义・卷二・僖公三》:“邢、鲁同出周公同宗之亲戚。于同姓,鲁不能问罪出师,又不能控晋讨贼,止此书『毁』以寄执兵之仇,一字之义,凛然口诛笔伐矣。”
  • 04.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为天下之无王作,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生人之道绝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别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诛笔伐,犹望人心慑于大义而不敢肆。”

【用法】

语义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类别用在“批评谴责”的表述上。

例句

当弊案爆发时,人人口诛笔伐那些监守自盗的官员。

对社会的不公进行口诛笔伐,正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对于这种祸国殃民的作法,人人都应发挥凛然正气,口诛笔伐

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同声谴责。

在民主时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马上就会遭到媒体口诛笔伐

口诛笔伐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denounce by tongue and open
  2. 口頭であばき,文章で責める
  3. казнить пером и словом

口诛笔伐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ǒu), 口部,共3画

①.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 如: 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②.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 如: 瓶子口。

③. 出入通过的地方。 如: 门口。港口。

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 如: 古北口。喜峰口。

⑤. 破裂的地方。 如: 口子。

读音(zhū), 讠部,共8画

①. 把罪人杀死。 如: 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②. 责罚。 如: 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③. 责求。 如: 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读音(bǐ), 竹部,共10画

①. 写字、画图的工具。 如: 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②.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 如: 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③. 用笔写,写作的。 如: 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④.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 如: 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⑤. 像笔一样直。 如: 笔直。笔挺。笔陡。

⑥. 量词,指钱款。 如: 一笔钱。

⑦. 指散文。 如: “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读音(fá), 人部,共6画

①. 砍。 如: 伐树。砍伐。

②. 征讨。 如: 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③. 自夸。 如: 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口诛笔伐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