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zhī

权宜之计

拼音 quán yí zhī jì 怎么读

注音 ㄑㄩㄢˊ ㄧˊ ㄓ ㄐㄧˋ

繁体 權宜之計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缓兵之计 权宜之策

反义词 百年大计

权宜之计的意思

折叠展开

权:姑且、暂且。
宜:适宜。
计:计谋、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

例子自成心中认为成立娘子军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往后怎么个办法,他还没有想妥当。(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

正音”,读作“zhī”,不能读作“zī”。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鲁子敬力排众议 —— 权宜之计

谜语 1. 联蜀抗魏 (谜底:权宜之计)
2. 鲁子敬力排众议 (谜底:权宜之计)

故事 东汉时期,军阀董卓废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掌握朝政,胡作非为。司徒王允献美女貂禅,利用吕布杀死董卓,王允见祸害已除,做事也不循权宜之计,同手下人渐渐疏远,结果让董卓的部将李傕等杀回长安,赶走吕布,杀死王允。

权宜之计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权宜,暂时变通的处置。“权宜之计”指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语出《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

【典源】

《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

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1]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2]之。

注解

[1]温润:温柔润泽。

[2]附:亲近。

【典故】

据《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载,王允为东汉末年的大臣,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后,董卓引兵进京师,诛杀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弑太后,自立为太师,掌握了主政大权。当时王允对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内政才能,于是被任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迁都长安后,王允以貂婵行美人计,策动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一改以前屈己从人的低姿态,完全显露出个性中原有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史书对他的描述为“性刚疾恶,……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也因为他为人处事极为严厉,事事循理,不知变通,所以下属都不太亲近他。不久,董卓的旧部李傕等人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后来“权宜之计”被用来比喻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

【书证】

  • 01.《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源)
  • 02.《晋书・卷五六・江统列传》:“此盖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
  • 03.《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他也著急,恐怕我来回话,姐姐不信,疑是一时权宜之计,哄上轿的说话,故此拿出这戒指来为信。”
  • 04.《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今秋水洊至,横溢为灾。权宜之计,在弃故道而就新冲;经久之策,在开泇河以避洪水。”
  • 05.《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 06.《清史稿・卷一二二・食货志三》:“万一嬴绌不齐,惟有起剥盘坝,或酌量截留,为暂时权宜之计,断不可轻议更张。”

【用法】

语义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

类别用在“一时之计”的表述上。

例句

这只是权宜之计,得要另外拟定长期的计划。

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往后怎么办,他还没有想好。

歇业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景气好转,马上就会复业。

借钱还钱只是权宜之计,开源节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这样做,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为的是要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这次的改革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想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体质。

我们应该提出一套完善的方案,不能总是用权宜之计来解决问题。

权宜之计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makeshift(pis aller; shake-up; stopgap)
  2. 臨機応変の措置(そち)
  3. временное мероприятие
  4. pis aller

权宜之计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quán), 木部,共6画

①.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 如: 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②. 有利的形势。 如: 主动权。

③. 变通,不依常规。 如: 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④. 暂且,姑且。 如: 权且。

⑤. 秤锤。 如: 权衡。

⑥. 衡量,估计。 如: 权其轻重。

⑦. 姓。

读音(yí), 宀部,共8画

①. 适合,适当。 如: 宜人。宜于。合宜。权宜。适宜。相宜。

②. 应该,应当。 如: 事不宜迟。

③. 当然,无怪。 如: 宜其无往而不利也。

④. 姓。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jì), 讠部,共4画

①. 核算。 如: 计时。计量(liàng )。计日程功。

②.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 如: 晴雨计。湿度计。

③. 主意,策略。 如: 计策。计谋。

④. 谋划,打算。 如: 计划。计议。

⑤. 姓。

权宜之计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