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ǒshī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怎么读

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繁体 馬革裹屍

感情 褒义

近义词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的意思

折叠展开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正音”,读作“gé”,不能读作“gě”。

辨形”,不能写作“”。

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同“”。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著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书证】

  • 0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
  • 0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

马革裹尸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die on the battlefield
  2. 軍馬の皮(かわ)で死体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3. 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马革裹尸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ǎ), 马部,共3画

①.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 如: 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②. 大。 如: 马蜂。马勺。

③. 姓。

读音(gé), 革部,共9画

①.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 如: 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②. 改变。 如: 革新。革命(➊原意是改变命运;➋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➌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革。变革。

③. 取消,除掉。 如: 革除。革职。革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④.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⑤. 姓。

读音(guǒ), 衣部,共14画

①. 包;缠绕。 如: 裹脚。把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②. 夹带;夹杂。 如: 不该把次货裹进去卖。好人坏人裹在一起一时分不清。

③. 方言,吸(奶)。 如: 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

读音(shī), 尸部,共3画

①. 死人的身体。 如: 尸体。尸骸。僵尸。借尸还魂。

②.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素餐,“~~误国”。

③.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马革裹尸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