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歇后语(第4页)

共 3556 个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具有简短、幽默、富有形象的特点,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起到引子的作用,有时类似于谜面;而后半部分则充当后衬,有时像谜底,起到点题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下,通常只需说出前半部分,人们就能理解或猜测出它的含义,因此得名"歇后语"。 这一语言艺术源自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精炼,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歇后语不仅以幽默引人,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民族的风俗传统,是一种品味生活、领悟智慧的方式。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歇后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趣而深刻的交流方式。

舟行陆,车行水 —— 不合实际

眼大没珠子 —— 不懂人事

穿棉衣打扇 —— 不知春秋

包公铡皇亲 —— 法不容情

田埂上修猪厩 —— 肥水不落旁人田

喝水打嗝 —— 福轻命薄

鳖喝老酒 —— 概不由己

五台山的莽和尚 —— 横头横脑

浪子回头 —— 金不换

赫哲人的猎狗 —— 金不换

救火须救灭 —— 救人须救彻

大家子的小姐 —— 口巧手拙

乌龟爬坡 —— 趔趄而行

韩信伐楚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当面锣对面鼓 —— 明敲明打

火把换灯笼 —— 明来明去

蜀道难 —— 难于上青天

王八脖子 —— 能伸能缩

一碗酸菜一碗醋 —— 你不仁,我不义

糯米团团 —— 黏黏糊糊

卖花棒的教师爷 —— 骗吃混喝

无根的水草 —— 漂浮不定

岳飞的案子 —— 千古奇冤

尼姑生小孩 —— 取舍两难

判官穿西服 —— 人不人,鬼不鬼

梁上君子 ——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拿着存折上吊 —— 舍命不舍财

关公走麦城 —— 死到临头

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猴子给老虎拜年 —— 送货上门

冷饭团发芽 —— 天下奇闻

热烧饼出炉 —— 现贩现卖

卖膏药扯西游 —— 信嘴胡说

扁担挑柴火 —— 心挂两头

肚脐眼里灌汤药 —— 心服口不服

胸口挂王八 —— 心里有鬼

脸上带笑 —— 袖里藏刀

走进杂货店 —— 样样俱全

陈阿大接外宾 —— 洋相百出

炮仗店失火 —— 一响百应

八月十五团圆节 —— 一年一回

文盲看布告 —— 一抹黑

三十晚上走路 —— 一片漆黑

雷公劈蚂蚁 —— 以大欺小

恶狼专咬瘸腿猪 —— 以强欺弱

隔着玻璃亲嘴 —— 意思意思

养个儿子像邻居 —— 疑三惑四

打蛇随棍上 —— 因势乘便

旱地的螺蛳 —— 有口难开

下巴底下垫块砖 —— 有口难张

针线篮子 —— 杂七碎八

司马昭的野心 —— 众人周知

池塘里的莲花 —— 出污泥而不染

曹操遇马超 —— 割须弃袍

湖州人卖馄饨 —— 汤里来,水里去

徐庶入曹营 —— 一语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