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ㄒㄧˊ

衣部 共22画 上下结构 8972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衣部

22画

16画

上下结构

xi

UEGE

YPYHV

SISR

01732

8972

[4143125111515111413534] 点、横、点、撇、横、竖、横折钩、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横、竖弯钩、横、横、横、点、横、撇、竖提、撇、捺

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下 部首:衣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98頁,第14

同文書局本: 第1127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1103頁,第14

古文: 㦻 、 𧟛 、 褶

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𡘋音習。
玉篇》:重衣也。
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又,《通鑑》: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註〕上下皆具曰襲。

又,《說文》:左袵袍也。

又,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又,合也。〈周語〉:朕夢協于,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

又,因也。
禮・曲禮》:卜筮不相襲。

又,重也。
左傳・哀十年》:卜不襲吉。

又,入也。〈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受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又,掩其不備也。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又,雜襲,雜沓也。
前漢・蒯通傳》: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又,姓。
通志・氏族略》:晉有隱士襲元之。
南史》有襲蔿。

玉篇》:籀文作𧟟
篇海》:又作𧟛

注解

〔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襲〕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龍、衣

〔襲〕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衣,龖省聲。本义是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邊。

〔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í] ⑴ 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儀禮•士喪禮》:“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筭。”⑵ 重衣,衣上加衣。《禮記•内則》:“寒不敢襲,癢不敢搔。”⑶ 重複;重疊。《爾雅•釋山》:“山三襲,陟。”⑷ 繼承;沿襲。《史記•樂書》:“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⑸ 蒙受;領受。《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禄,子孫賴之。”⑹ 襲擊;襲取。《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⑺ 竊取;抄襲。《穀梁傳•哀公四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⑻ 遮蓋;掩藏。漢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⑼ 淪陷。《公羊傳•僖公十四年》:“此邑也,其言崩何?襲邑也。”⑽ 及於;撲向。 《楚辞•九歌•少司命》:“緑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⑾ 重合;合攏;調和。《荀子•不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⑿ 返,還歸。《文選•潘岳〈哀永逝賦〉》:“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⒀ 量詞。多用於服裝被耨。相當於“副”、“套”。《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⒁ 量詞。相當於“重”、“層”。《吕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室,棺槨數襲。”⒂ 姓。《通志•氏族略五》:“晋有隱士襲元之。”

襲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襲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