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ㄆㄧ ㄆㄧˊ ㄅㄧˇ

纟部 共7画 左右结构 7EB0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纟部

7画

4画

左右结构

pi

形声字

XXXN

VMPP

ZRRR

22110

9055

7102

7EB0

[5511535] 撇折、撇折、提、横、竖提、撇、竖弯钩

纰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9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917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879頁,第10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𡘋音毗。
爾雅・釋言》:紕,飾也。
詩・鄘風》:素絲紕之。〔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
正韻》:毗意切,音避──義𡘋同。

又,《集韻》:賔彌切,音𤰞
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
禮・玉藻》:縞冠素紕。〔註〕緣邊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𡘋音陴──義同。

又,《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𡘋音批。
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註〕紕繆,猶錯也。又,《玉篇》:紕,纇也。

又,《廣韻》:繒欲壞也。

又,《增韻》:繒疏也。

又,《集韻》:蒲眠切,音編。
說文》:紕,氐人𦇧也。

又,《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又,《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

集韻》或作𦀘

注解

〔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ī、pí、b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比

〔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ī] ⑴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 [pí] ⑴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之”。⑵ 所鑲的邊緣:“縞冠素~”。 [bǐ] ⑴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纰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纰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