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ㄑㄩ ㄑㄩˇ

丨部 共6画 独体字 66F2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丨部

6画

独体字

qu

象形字

MAD

TW

KKD

55600

2575

3990

66F2

[251221] 竖、横折、横、竖、竖、横

曲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丘玉切頁碼425頁,第24

異體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凡曲之屬皆从曲。

𱍫

𱍫古文曲。

附注段玉裁注:「匚象方器受物之形,側視之;󰍓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視之。」徐灝注箋:「隸變作曲……曲有圜形,亦有方體,故別作𱍫,見《汗簡》。𱍫之變體。戴仲達謂𱍫本曲直之曲,生義于矩曲,是也……𠃊即矩形,故訓為𨒅曲,而直字从之。器,曲受物謂之曲,方受物謂之匚,皆無定名。蠶薄亦曲器之一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牽六反頁碼1015頁,第5行,第1

𱍫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凡曲之屬,皆從曲。或說曲,蠶簿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區玉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546頁,第4許惟賢1106頁,第7

𱍫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段注匚象方器受物之形,側視之。󲗆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視之。引申之爲凡委曲之稱。不直曰曲。詩曰:子髮曲局。又曰:亂我心曲。箋云:心曲,心之委曲也。又樂章爲曲。謂音宛曲而成章也。《周語》曰,士獻詩。瞽獻曲。韋云:曲,樂曲也。《毛詩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按曲合樂者,合於樂器也。《行葦》傳曰:歌者,比於琴瑟也。卽曲合樂曰歌也。區玉切。三部。

凡曲之屬皆从曲。或說曲,蠶薄也。

段注曲見《月令》、《方言》、《漢書・周勃傳》。詳《艸部》薄下。其物以萑葦爲之。《七月》傳曰:豫畜萑葦。可以爲曲也。其字俗作䒼。又作筁。

古文曲。

段注小徐無。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與匚倒置,因方必用曲尺製也。

即曲尺,古名榘,與匚誼近。

即橫展之籀文匚(𠥓),因方必用曲尺製也。

白话解释

曲,像器具凹曲以承载物品的形状。有的解释说,“曲”,是养蚕薄。所有与曲相关的字,都采用“曲”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曲」字作,像曲尺之形,是「曲」字初文。後金文作,框內稍有繁簡,或逕省去文飾作。戰國古璽作、楚簡作,承金文曲尺之象,皆為古文之來源。有時也作橫置作,則為篆文之所取象。秦簡文字作,並見於馬王堆帛書,皆從,中實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繼而更將「」替換為「玉」,則又篆文別篆之所由來。復將「」之與橫筆「」相接,由「」而「」,由「」而「」,是又隸書、楷書構形之所本。《說文‧曲部》:「,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參照《說文‧匚部》:「,受物之器。」籀文作,只是雙鉤和單筆的差別。曲、匚同為受物之器,僅為正視、側視之別,橫置、豎置之異。曲本曲尺象形,而匚則受物之器,二字原本不同,惟因戰國金文及古璽「曲」字常寫成「」,如〈錯金鳥書篆帶鈎〉:「宜(曲)則(曲),宜植(直)則直。」「曲」字寫成「」,與匚形近,逐漸訛混,因有受物「蠶薄」之意思。自甲骨、金文,歷戰國文字,以至篆文、隸書,均可看到「曲尺」演變之軌跡,本義為曲尺。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42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079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806頁
4說文校箋第563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505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86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13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27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69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35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540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444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449頁【補遺】第17883頁
14通訓定聲第1497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08頁【崇文】第4429頁
16說文句讀第1837頁
17說文新證第87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533頁,第6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030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181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