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
笔顺 反馈

复制

shī

氵部 共13画 左右结构 6EBC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氵部

13画

10画

左右结构

shi

shī

IGXF

EMVG

VAZB

31114

6EBC

[4411554554121] 点、点、提、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横、竖、横

溼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頁碼372頁,第30

𤃁

異體

𤃁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𣊡省聲。

附注段玉裁注:「今字作濕。」

蔣注《五經文字》:𤃁溼,式入反,上《說文》,下隸省,經典皆以濕爲溼,唯《爾雅》用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傷執反頁碼912頁,第6行,第1

𤃁幽涇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從𣊡省聲。

鍇注臣鍇曰:「今人不知有此字,以濕爲此字。濕,它帀反,水名,非此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236頁,第6許惟賢973頁,第7

𤃁幽溼也。从一。

段注句。

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段注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从一土水會意。

𣊡省聲。

段注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白话解释

湿,河川。源出东郡,在东武阳入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字形或從水、從?(絕的古文,像絲的絕斷),表示水絕流處,或另加止,以示涉足水絕流處。金文改止為土,從水、從?、從土,以示水絕處之土地為溼。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從金文之形,又以形近而將?訛作?(古文絲)。篆文因之,又於絲上加一橫,於是被解析成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從㬎省聲。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以示水濱之低溼;㬎省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中之省聲。篆文另有表示水名,從水、㬎聲的「濕」字,在六書中亦屬於形聲,本與幽濕之「濕」音同而形異義別。隸變作,襲取水名之字形以為幽濕之字。楷定作溼。規範字作「湿」。由於從漢隸以來,經籍多有以「濕」為「溼」者,大陸乃先將濕、溼歸併為濕,再簡化為「湿」。臺灣則二字皆為正字,溼收為常用字,濕收為次常用字。

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8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4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710頁
4說文校箋第488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445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62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76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5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8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94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471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394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082頁【補遺】第17683頁
14通訓定聲第43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78頁【崇文】第3909頁
16說文句讀第1592頁
17說文新證第798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93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038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