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shǔ ㄕㄨˇ

虫部 共13画 上下结构 8700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虫部

13画

7画

上下结构

shu

shǔ

形声字

LQJU

WLPLI

LKRI

60127

5771

4281

8700

[2522135251214] 竖、横折、竖、竖、横、撇、横折钩、竖、横折、横、竖、横、点

蜀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市玉切頁碼442頁,第21

蜀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附注吳玉搢引經考:「今《詩・豳風・東山》作『蠋』。」章炳麟《文始》:「此合體象形字也。」商承祚《殷虛文字》:「此字象之󰍍當為後世所增。又有从二虫者,疑亦蜀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市玉切頁碼1045頁,第4行,第3

蜀葵中蠶也。從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市玉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660頁,第4許惟賢1157頁,第9

蜀葵中蠶也。

段注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僧異也。桑中蠹卽蝤蠐。

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

段注謂勹。

象其身蜎蜎。

段注市玉切。三部。

詩曰:蜎蜎者蜀。

段注《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虫。非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方言》:「一,蜀也。」《廣雅》:「蜀,弌也。」《爾雅》:山,「獨者蜀」。《管子》:「抱蜀不言」。今福建稱一為蜀,音索。此等蜀字,皆獨之借。

白话解释

蜀,葵中蚕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字形上部的“目”像蜀头形,中段像它的身子蜎蜎。《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身子蜎蜎弯曲的是蜀虫。”

字形解说

殷商甲骨有「」、「」等字,像動物之形,本義不明,卜辭用為方國名。孫詒讓首釋為「蜀」,孫海波《甲骨文編》錄入〈虫部〉「蜀」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等學者以為像野蠶之形,上作目形,像蠶頭之省;下作綣曲之形,像蠶身蜎蜎之形。周原甲骨載「伐蜀」之事,蜀作「」,周代金文作「」,從、從虫,與篆文構形相同。戰國文字形體小變,形或作二斜筆,秦簡或彎作兩圓弧,或逕省蠶身「ㄅ」形,從虫、從目,以凸顯動物之巨目。漢代簡帛或猶承形構作「」,或改易「虫」旁為「禸」,寫作「」。據《說文‧虫部》:「,葵中蠶也。从虫,上目像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本義為野蠶。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75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126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838頁
4說文校箋第587頁,第20字
5說文考正第525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1943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266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653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799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49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563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4641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2894頁【補遺】第17941頁
14通訓定聲第1504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56頁【崇文】第4621頁
16說文句讀第1920頁
17說文新證第894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552頁,第11字
19古字詁林第十冊,第26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223頁,第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