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xiào ㄒㄧㄠˋ

⺮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7B11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部

10画

4画

上下结构

xiao

xiào

形声字

TTDU

HHK

MMGD

88804

4562

4806

7B11

[3143143134] 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撇、捺

笑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私妙切頁碼146頁,第17

異體𥬇

笑此字本闕。

鉉注臣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義。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陽冰刊定《說文》从竹从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審。

蔣注《玉篇》:𥬇,先召切,喜也;亦作咲。

蔣注《廣韻》:𥬇: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切。

蔣注《九經字樣》:笑𥬇,喜也。上,案《字統》注曰:從竹從夭,竹為樂器,君子樂,然後笑。下,經典相承,字義本非從犬。

蔣注《義證》:《漢書》作关(八夭,八天,八矢),顏師古注:关,古笑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私妙切頁碼375頁,第3行,第1

笑此字本闕。

鉉注臣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從竹,從夭。」而不述其義,今俗皆從犬。又按李陽冰刋定《說文》:「從竹,從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審。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私妙切古音第二部頁碼792頁,第4許惟賢353頁,第6

笑喜也。从竹。从犬。

段注徐鼎臣說孫愐《唐韵》引《說文》云:𥬇,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義。攷孫愐《唐韵》序云:仍篆𣜩石經勒存正體。幸不譏煩。葢《唐韵》每字皆勒《說文》篆體。此字之从竹犬。孫親見其然。是以唐人無不从犬作者。《干祿字書》云:咲通,𥬇正。《五經文字》力尊《說文》者也。亦作𥬇喜也。从竹下犬。《玉篇・竹部》亦作𥬇。《廣韵》因《唐韵》之舊亦作𥬇。此本無可疑者。自唐玄度《九經字㨾》始先笑後𥬇。引楊承慶《字統》異說云从竹从夭。竹爲樂器。君子樂然後笑。《字統》每與《說文》乖異。見玄應書。葢楊氏求从犬之故不得。是用改夭形聲。唐氏從之。李陽冰遂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自後徐楚金缺此篆。鼎臣竟改《說文》𥬇作笑。而《集韵》、《類篇》乃有笑無𥬇。宋以後經籍無𥬇字矣。今以顧野王,孫愐,顏元孫,張參爲據。復其正始。或問曰:从犬可得其說乎。曰从竹之義且不敢𡚶言。況从犬乎。聞疑載疑可也。假云必不宐从犬。則哭又何以从犬乎。哭之獄省聲乃亦强作解事者爲之也。詳哭下。私妙切。二部。又按宋初《說文》本無𥬇。鉉增之。十九文之一也。孫愐但从竹从犬。其本在《竹部》,抑在《犬部》。鉉不能知。姑綴於竹末。今依之。恐有未協。凖哭从犬求之。𥬇或本在《犬部》。而从《竹部》之字之省聲。未可知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干祿字書》作咲,《漢書》作关[一]。

《漢書》作关,上从八,口氣出也,如「曾、兮」等語助詞皆从八。下天字,栞,古文作𣓁,猶子籀文作□,故天乃干字,舌从干,則关亦从干(笑用舌也)。[一] 《漢書•外戚傳下•許皇后》「旅人先咲後號咷」。顏師古注:「咲,古笑字也」。《干祿字書》:「咲,通;笑,正」。

白话解释

笑,此字在《说文解字》中本来没有,是后来附上的。〖注〗臣铉等人案语:孙愐在《唐韵》中引用《说文》说:“笑,喜悦时发出的声音。字形采用‘竹、犬’会义。”然而孙只引用,并未阐述“笑”的会义的道理。现在俗体字都采用“竹、犬”会义。又臣铉等 人又案语:李阳冰刊定的《说文》中,“笑”的字形采用“竹、夭”会义,并解释说:当竹林遇风,竹身会夭屈像人发笑的时候一样。 但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可靠。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上像艸,下像犬,表示人們與狗互動的密切關係。人類令狗看家,與狗嬉戲,都是愉悅的事,尤其當馳騁狩獵的時候,狗能憑嗅覺追逐獵物於草原中,最能令人心喜,面露笑容,發出笑聲。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段玉裁所注的《說文》,依字必刻孫愐《唐韻》,改為從竹、從犬。大徐本依本陽冰刊定《說文》,作從竹、從夭。楷書也從夭。

笑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90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389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299頁
4說文校箋第194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181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655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16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65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6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16頁,第25字
11標注說文第191頁,第15字
12說文注箋第151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956頁【補遺】第16728頁【後編】第18266頁
14通訓定聲第1266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398頁【崇文】第1589頁
16說文句讀第586頁
17章授筆記第198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9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471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