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xié ㄒㄧㄝˊ

斗部 共11画 左右结构 659C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斗部

11画

7画

左右结构

xie

xié

形声字

WTUF 86 、 WGSF 98

ODYJ

ODTE

84900

2438

4817

659C

[34112344412] 撇、点、横、横、竖钩、撇、点、点、点、横、竖

斜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四上反切似嗟切頁碼473頁,第6

斜杼也。从斗余聲。讀若荼。

附注段玉裁注:「抒,各本从木,今正。凡以斗挹出之謂之斜,故字从斗。音轉義移,乃用為衺。」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七反切似車反頁碼1105頁,第2行,第2

斜杼也。從斗余聲。讀若荼。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四上反切似嗟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871頁,第2許惟賢1248頁,第1

斜抒也。

段注抒各本从木。今正。《手部》曰:抒者,挹也。挹者,抒也。《水部》浚,抒也。《革部》𩌑,所以抒井也。《臼部》舀,抒臼也。凡以斗挹出之謂之斜。故字从斗。音轉義移。乃用爲衺。俗人乃以人之衺正作邪。物之衺正作斜。其可𣢑有如此者。

从斗。余聲。讀若荼。

段注荼當作余。今似嗟切。古音在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抒(舒同)也,有斜意,故引申為衺正之衺。

抒也。「大圭杼上」,抒上者,衺上也,故引申亦為衺正之衺,余、予音義皆同,斜、抒可算一字。

抒也。「大圭抒上」,抒上,衺上也。故斜亦可引申為衺正字。斜、抒同,以余、子同故也。

白话解释

斜,舀出。字形采用“斗”作边旁,采用“余”作声旁。读音像读“荼”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楷書與之同形,都是從斗、余聲。「斗」為量器,作為形符,表示義與量斗有關;「余」為舒緩的語氣,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斜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39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209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898頁
4說文校箋第630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563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2094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49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998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98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75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606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499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3749頁【補遺】第18060頁
14通訓定聲第177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248頁【崇文】第4989頁
16說文句讀第2068頁
17章授筆記第59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674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300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