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xìng ㄒㄧㄥˋ

女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59D3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女部

8画

5画

左右结构

xing

xìng

会意字、形声字

VTGG

VHQM

ZMMC

45410

1198

4853

59D3

[53131121] 撇点、撇、横、撇、横、横、竖、横

姓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息正切頁碼411頁,第2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𤯓,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

附注按:金文姓字或不從女,或從人。「百生」即「百姓」,「子𠇷」即「子姓」。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女部》:「姓之本義謂生,故古通作生,其後因生以賜姓,遂為姓氏字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息令反頁碼983頁,第7行,第1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爲姓。從女、生,生亦聲。

鍇注臣鍇曰:「據典:氏妻附寳,感大霓繞斗星而生黃帝;顓頊母感瑤光賁月而生顓頊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息正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2445頁,第2許惟賢1064頁,第2

姓人所生也。

段注《白虎通》曰:姓者,生也。人所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吹律定姓。故姓有百。按詩振振公姓傳曰:公姓,公生也。不如我同姓傳曰:同姓,同祖也。昭四年《左傳》。問其姓。《釋文》云:女生曰姓。姓謂子也。定四年蔡大夫公孫生,公穀皆作公孫姓。

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偁天子。

段注《五經異義》。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左氏》說聖人皆有父。謹案《堯典》以親九族。卽堯母慶都感赤龍而生堯。安得九族而親之。禮讖云唐五廟。知不感天而生。玄之聞也。詩言感生得無父。有父則不感生。此皆偏見之說也。《商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謂娀𥳑吞鳦子生契。是聖人感生見於經之明文。劉媼是漢大上皇之妻。感赤龍而生《高祖》。是非有父感神而生者也(同耶)。且夫蒲盧之氣,嫗煦桑蟲成爲己子。况乎天氣因人之精。就而神之。反不使子賢聖乎。是則然矣。又何多怪。按此鄭君調停之說。許作《異義》時,從《左氏》說聖人皆有父。造《說文》,則云神聖之母感天而生。不言聖人無父。則與鄭說同矣。

因生㠯爲姓。从女生。

段注因生以爲姓,若下文神農母居姜水因以爲姓,黃帝母居姬水因以爲姓,舜母居姚虛因以爲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从女生會意。其子孫復析爲眾姓。如黃帝子二十五宗十二姓,則皆因生以爲姓也。

生亦聲。

段注息正切。十一部。按古平聲。

《春秋傳》曰:天子因生㠯賜姓。

段注大小徐本互異。由淺人不學以爲重複。故大徐本刪因生以爲姓五字。小徐刪《春秋傳》以下十一字。皆非也。傳者,隱八年《左傳》文。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曰:因其所由生以賜姓也。按人各有所由生之姓。其後氏別旣久而姓幾湮。有德者出。則天子立之令姓其正姓。若大宗然。如《周語》帝胙四岳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陳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謂嬀姓)。命氏曰陳。飂叔安裔子董父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葢此三者,本皆姜嬀董之子孫。故予之以其姓。又或特賜之姓。前無所承者。如《史記》、《白虎通》禹祖昌意。以薏苡生。賜姓姒氏。殷契以玄鳥子生。賜姓子氏。斯皆因生以賜姓也。必兼《春秋傳》之說而姓之義乃完。姒字不見於許書。葢古衹作以。古書亦有作似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最初之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古人姓、氏分。姓者,[生]也;氏者,猶今郡望也。

《五經異義》先成,《說文》後成。然說姓以《五經異義》為長。

古之氏即今之姓,古之姓即今之郡。原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故姓从生。

原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感天而生),故姓从女,姓、氏古分。氏者,猶今之郡望也。

白话解释

姓,让一个人出生的那个母系。据说古代神圣的母亲,被天神感动而生育最终称帝称王的儿子,因此称这些帝王为“天子”。字形采用 “女、生”会义,“生”也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天子凭借诸侯的出生背景给诸侯赐姓。”

字形解说

甲骨文「姓」字從女從生,生亦聲。不過,甲骨文用為女性的名字,並不是「姓氏」義。金文的「姓」字最早只寫作「生」,春秋時期〈?鎛〉才加「人」旁分化出「?」字,當作「姓氏」義的專用字。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從女、從生,生亦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姓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11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1039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77頁
4說文校箋第541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485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79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01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05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59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22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519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428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009頁【補遺】第17829頁
14通訓定聲第3414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68頁【崇文】第4269頁
16說文句讀第1763頁
17章授筆記第51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738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32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