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yàng ㄧㄤˋ

氵部 共14画 左右结构 6F3E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氵部

14画

11画

左右结构

yang

yàng

形声字

IUGI

ETGE

VUSK

38192

3363

4990

6F3E

[44143112145534] 点、点、提、点、撇、横、横、竖、横、点、横折钩、横撇/横钩、撇、捺

漾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頁碼360頁,第16

異體𣻌

漾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爲漢。从水羕聲。

𤂡

異體

𤂡古文从養。

附注王筠句讀:「(相)《集韻》引(《說文》)作氐,與《地理志》、《水經》合。」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胤亮反頁碼877頁,第3行,第1

𤂡水,出隴西柏道,東至武都爲漢。從水羕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漾出氐道縣,至武都爲漢水。」今《漢書》作瀁。

反切………頁碼877頁,第4行,第1

古文漾從水養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2084頁,第1許惟賢911頁,第1

𤂡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

段注豲各本作柏。字之誤也。今依《水經注》所引《說文》正。《前志》豲道屬天水。《後志》屬漢陽。漢陽卽天水也。豲道不屬隴西。當作氐道。乃與《漢志》合。《水經注・漾水》篇曰:許愼,呂忱,闞駰竝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爲謬矣。按《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前志》隴西郡氐道下曰:《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爲漢。武都郡武都下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二條相屬爲辭。隴西郡西下又曰:《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鄭注《尙書》道漾引《地理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至江夏謂之夏水。注梁州沱潛云潛葢西漢。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又云漢別爲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爲西漢水也。班,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西漢者,別於漢而曰西漢。東流者,本無東偁。班志武都下云東漢者,淺人增字。鄭注云潛葢西漢,今《尙書・正義》倒爲漢西。皆非也。班,鄭所云今水道不合。故異說紛然。金氏榜禮箋曰:後儒言漢水源者,咸求之于嶓冢。榜以《漢志》攷之。嶓冢導瀁,惟据《禹貢》漢水言耳。周職方荆漢水,則不導源於嶓冢。故志於武都沮下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說文》、《水經》、《後漢・郡國志》皆云然。葢瀁水輟流。不與漢相屬。由來久矣。志言《禹貢》瀁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爲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此明《禹貢》漢水故道。若魏郡鄴東故大河,館陶屯氏河之類。班氏自謂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者如是。非謂漢代逕流之道。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水經》說西漢水曰: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東南至江州縣。東南入于江。瀁水旣輟東流。勢必西入。徒以氐道無可考見。後世莫能定其孰爲瀁水。而與東漢水不相屬。得《水經》校之益明。後儒考《漢志》不詳于漢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漢水之山强名之爲嶓冢。亦近誣矣。《漢志》。《禹貢》嶓冢山,在隴西西縣,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不見于氐道。然於氐道言《禹貢》瀁水所出。東至武都爲漢。正釋經嶓冢導瀁,東流爲漢。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是山峯岫延長。西,氐道皆其盤迴之地。準之地望。氐道當在西縣東。志已于西縣著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水經》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郭景純《山海經》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可與《漢志》互明。西漢水,鄭書注以爲《禹貢》梁州之潛。以上受漢別。故得西漢水之稱。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爲西漢水矣。玉裁謂金氏之言,可爲異說折衷。許云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水。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皆釋《尙書》禹時漢源也。不言嶓冢山者,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與志同也。武都者,漢武都郡之武都縣。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

从水。羕聲。

段注余亮切。十部。按《韓詩》江之漾矣。以爲羕之假借。

古文从養。

段注漾者,小篆。瀁者,壁中古文如是。今《尙書》作漾者,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漢書》作養者,今文《尙書》用假借字也。《史記》作瀁,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因合乎古文。《淮南書》作洋。高誘曰:洋或作養。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即漢水。

《韓詩》「江之漾兮」,借為長。

即漢水。

即漢水。

白话解释

漾,河川。源出陇西相道,向东至武都发育成汉水。字形采用“水”作边旁,“羕”是声旁。“瀁”,古文中的“漾”采用“養”作边旁, 写作“瀁”。

漾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2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90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686頁
4說文校箋第464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429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55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64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27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289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83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449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370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627頁【補遺】第17607頁
14通訓定聲第353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24頁【崇文】第3693頁
16說文句讀第1497頁
17章授筆記第443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004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