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zhī

支部 共4画 上下结构 652F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支部

4画

上下结构

zhi

zhī

会意字

FCU

JE

EDXS

40407

2388

5407

652F

[1254] 横、竖、横撇/横钩、捺

支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頁碼91頁,第3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𢺶

異體𠦙𣏃

𢺶古文支。

附注林義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別生條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章移反頁碼248頁,第4行,第1

𢺶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

鍇注臣鍇曰:「竹葉下垂也。」

反切………頁碼248頁,第5行,第1

古文支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465頁,第2許惟賢209頁,第6

𢺶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段注此於字形得其義也。章移切。十六部。

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段注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白话解释

支,离开竹干的竹枝,即竹节上叉生的细竹枝。字形采用“手”作边旁,像手持不完整的竹子。,这是古文写法的“支”。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之,業已隸化。篆文作,由「」和「」構成。又,是「右手」的本字,此作動詞,作「折取」解;,像竹葉,和「竹」是一字的異體,僅繁簡不同而已,此取其本義。二者相合,可會以折取竹枝之意。《說文》解其形為「从手持半竹」,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有以支、竹古同屬舌聲端紐,二字雙聲,以為形聲,可備一說。隸書作,和戰國文字之一致,頗失其形,楷書據以定體作支,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說文》古文作,將「竹」析開,分別置於「」之上、下,以示其義,和僅繁簡不同而已,從又、竹構形,屬異文會意。

支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80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252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199頁
4說文校箋第123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17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41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70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66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60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73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122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90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3505頁【補遺】第16520頁
14通訓定聲第203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49頁【崇文】第993頁
16說文句讀第352頁
17說文新證第215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48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16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