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jiān ㄐㄧㄢ

丷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517C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丷部

10画

8画

上下结构

jian

jiān

会意字

UVOU 86 、 UVJW 98

TXC

UAXK

80237

0369

2870

517C

[4315112234] 点、撇、横、横折、横、横、竖、竖、撇、捺

兼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頁碼231頁,第12

異體𥡝、兼

兼幷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結添反頁碼594頁,第1行,第1

兼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鍇注臣鍇曰:「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會意。」又曰:「兼併也。從又、手也。秝,二禾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古音第七部頁碼1315頁,第1許惟賢575頁,第2

兼幷也。

段注幷,相從也。

从又持秝。

段注會意。古甜切。七部。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白话解释

兼,同时操持、把握。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只手同时抓握两茎禾。“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

字形解说

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同時握著兩禾(),用同時拿著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如果只是手拿一禾,便是「(秉)」字。「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著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篆文上方「」的彎頭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的筆畫。接著上方的「」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的筆畫。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5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82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448頁
4說文校箋第292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81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01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73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66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491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79頁,第16字
11標注說文第288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237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7257頁【補遺】第17087頁
14通訓定聲第47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14頁【崇文】第2453頁
16說文句讀第944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66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692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