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jiān ㄐㄧㄢ

⺮部 共11画 上下结构 7B3A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部

11画

5画

上下结构

jian

jiān

形声字

TGR 86 、 TGAU 98

HIJ

MHM

88503

4608

2867

7B3A

[31431411534] 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斜钩、撇、点

笺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則前切頁碼142頁,第28

箋表識書也。从竹戔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則千反頁碼364頁,第4行,第2

箋表識書也。從竹戔聲。

鍇注臣鍇曰:「今作牋於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故張華《博物志》:鄭玄即毛萇之郡人,謙敬不敢言注是也。言但表識其不明者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則前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761頁,第3許惟賢339頁,第9

箋表識書也。

段注鄭《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爲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卽下己意。按注詩偁箋。自說甚明。《博物志》云:毛爲北海相。鄭是郡人。故稱箋以爲敬。此泥魏晉時《上書》偁箋之例。絕非鄭意。

从竹。戔聲。

段注則前切。十四部。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竹、戔(ㄐㄧㄢ jiān)聲。從「竹」,指竹片;「戔」表示音讀,也兼有小的意思。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2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377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292頁
4說文校箋第188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176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634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11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57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27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13頁,第13字
11標注說文第184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146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822頁【補遺】第16710頁
14通訓定聲第305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379頁【崇文】第1513頁
16說文句讀第563頁
17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42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460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