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guó ㄍㄨㄛˊ

囗部 共11画 全包围结构 570B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囗部

11画

8画

全包围结构

guo

guó

LAKG

WIRM

JDJA

60153

570B

[25125115341] 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点、横

國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頁碼202頁,第16

國邦也。从囗从或。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國之初字,从囗,一為地區之通象,合之為有疆界之地區之意為通象,故為象意而屬指事符;益之以戈聲,故為指事符加聲之形聲字。周時借用為或然之或,乃加囗(即圍字)為意符作國……徐灝曰:『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古但以或字為之。』是也。」

附注《說文新證》:「國,域也。『國』的初文為『或』,彔卣以下或加囗、或加匚、或加𠃊,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圀。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古或反頁碼517頁,第3行,第1

國邦也。從囗或聲。

鍇注臣鍇曰:「囗,其疆境也。或亦域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107頁,第2許惟賢489頁,第1

國邦也。

段注《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

从囗。从或。

段注《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只作或。

與或實一字。

古只作或。

白话解释

国,诸候受封之地。字形采用“囗、或”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戈、從囗。戈為武器,引申為武力、部隊;囗本為包圍,在此指土地。二者相合表示以武力保衛土地。金文有的作「」,也是從戈從囗的字形,只是在囗中多加黑點作飾筆,而囗下多加「一」,也表示土地之意。其次,金文也有作「」或「」,所加的「」、「」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戰國文字作加「」的形體,而篆文、隸書、楷書則作加「」的字形。甲骨文及金文的「」,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而作「國」字者,從囗、或聲,在六書中則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国」。

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99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512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397頁
4說文校箋第256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248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88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53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31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30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57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253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203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424頁【補遺】第16942頁
14通訓定聲第88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31頁【崇文】第2121頁
16說文句讀第811頁
17說文新證第51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67頁,第7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3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615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