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fèng ㄈㄥˋ

大部 共8画 上下结构 5949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大部

8画

5画

上下结构

feng

fèng

会意字

DWFH 86 、 DWGJ 98

QKQ

COBI

50508

1144

2378

5949

[11134112] 横、横、横、撇、捺、横、横、竖

奉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頁碼79頁,第12

𠬻

異體

𠬻承也。从手从𠬞𡴀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附恐反頁碼221頁,第5行,第2

𠬻承也。從手,從𠬞丰聲。

鍇注臣鍇曰:「丰音封。」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古音第九部頁碼412頁,第3許惟賢186頁,第2

𠬻承也。

段注《手部》曰承,奉也。受也。

从手廾。

段注從手𠂇又雙引也。

丰聲。

段注扶隴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捧,俗。既已从二手,又加一手,不通。

俗作捧,奉从𠬞,已兩手,後加手旁,不通。

捧之正字。

白话解释

奉,敬承。字形采用“手、廾”作边旁,采用“丰”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作「」者,從廾、丰聲,像雙手舉丰貌。「廾」是舉起雙手行禮,有尊敬的意思;「丰」是草木茂盛的樣子,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金文另一字形作「」,也是像人雙手舉丰的樣子。戰國文字則將「丰」字上部變易筆勢成左右兩點,並拉長下筆,而將「廾」分置兩旁,但雙手舉丰之構意仍然可見。篆文則於「廾」中另增一「手」字,高舉之意更為明顯。隸書或省併連筆變作「」,雙手之形已略有失;或作「」,左右的「」由篆文直接隸定,但其中的「丰」及「手」,則分別省變為「士」、「」。楷書字形,當是由隸書「」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奉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9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22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78頁
4說文校箋第109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103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36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63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46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39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5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09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81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223頁【補遺】第16473頁
14通訓定聲第21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26頁【崇文】第901頁
16說文句讀第312頁
17章授筆記第120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8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82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