𠂣
字义 反馈

𠂣

复制

丿部 共6画 独体字 U+200A3
汉语字典

丿部

6画

独体字

yi

RVNV

HAVS

PDXZ

200A3

[335115]

𠂣字概述

折叠展开

〔𠂣〕字拼音是yī 部首是丿, 总笔画是6画。

〔𠂣〕字是独体字

〔𠂣〕字仓颉码是HAVS 五笔是RVNV 郑码是PDXZ

〔𠂣〕字的UNICODE是200A3。 十进制为131235,UTF-32:000200a3,UTF-8:F0 A0 82 A3。

〔𠂣〕字的异体字是

𠂣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解释

同“”。

𠂣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82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8頁,第1

唐韻》:於機切;《集韻》:於希切,𡘋音衣。
說文》:歸也,从反身。徐鍇曰:古人所謂反身修道,故曰歸也。
〇〔按〕《同文舉要》:𠂣,歸附也。今从人、从衣聲,與依字音義皆同,《正譌》本義別作依倚也,與依字音同義異。諸家或分或合,未知所據。

又,《廣韻》:於謹切;《集韻》:倚謹切,𡘋音隱。戴氏《六書故》:轉身也。
詩・召南》殷其靁,言雷聲轉展𠂣地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殷𤱑而馳,謂衡轢隴𤱑之上也。皆當作𠂣。方以智《通雅》:𠂣,本隱也。加殳轉平聲,爲殷勤、殷色、殷國、殷姓。經傳及金石文無以𠂣作依者,但古方言有依聲,齊兗人呼殷如衣。
禮・中庸》壹戎衣,註衣讀爲殷,聲之譌也。
正字通》據方戴二說,𠂣,音義與隱通。
正韻》收殷依隱,闕𠂣不載,以𠂣字音義未正故也,存戴方說備考定。

注解

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丿部

𠂣〕字拼音是,独体字。

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ī] ⑴ 同“㐆”。

𠂣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𠂣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𠂣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於機切頁碼270頁,第3

𠂣

異體

𠂣歸也。从反身。凡㐆之屬皆从𠂣

鉉注徐鍇曰:「古人所謂反身修道。故曰㱕也。」

附注按:身、㐆原為一字,以後分化為二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於機反頁碼691頁,第6行,第1

𠂣歸也。從反身。凡㐆之屬,皆從㐆。

鍇注臣鍇曰:「人之身所有爲常外向、趣外事,故反身爲歸也,古人多反身脩道。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於機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551頁,第2許惟賢680頁,第3

𠂣歸也。

段注曡韵爲訓。

从反身。

段注此如反人爲匕,反从爲比。於機切。十五部。

凡㐆之屬皆从㐆。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作皈,俗所造。

歸也。俗誤作皈。

㐆【依】,今俗作皈,歸也。

㐆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32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679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517頁
4說文校箋第346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327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18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01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14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74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11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338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279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8323頁【補遺】第17248頁
14通訓定聲第225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714頁【崇文】第2853頁
16說文句讀第1108頁
17說文新證第661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349頁,第5字
19古字詁林第七冊,第551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795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