𤎅
字义 反馈

𤎅

复制

áo ㄠˊ

火部 共15画 上下结构 U+24385
汉语字典

火部

15画

11画

上下结构

ao

áo

GQTO

GKF QKF

BSMU

24385

[11215331344334]

𤎅字概述

折叠展开

〔𤎅〕字拼音是áo 部首是火, 总笔画是15画。

〔𤎅〕字是上下结构

〔𤎅〕字仓颉码是GKF QKF 五笔是GQTO 郑码是BSMU

〔𤎅〕字的UNICODE是24385。 十进制为148357,UTF-32:00024385,UTF-8:F0 A4 8E 85。

〔𤎅〕字的异体字是

𤎅的意思

折叠展开

áoㄠˊ

基本解释

同“”。

𤎅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25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680頁,第41

標點整理本: 第631頁,第11

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𡘋音敖。
說文》本作𤏺,乾煎也。揚子《方言》: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
禮・內則》: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周禮・地官・舍人》:共飯米熬穀。
後漢・邊讓傳》: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又,與嗸通。
前漢・陳湯傳》:衆庶熬熬苦之。〔註〕愁聲。

說文》或作䵅,《集韻》或作𩱏

注解

〔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āo、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敖、灬,五行属

〔熬〕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敖声。本义是煎干;炒干。

〔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āo] ⑴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 [áo] ⑴ 久煮⑵ 忍受,耐苦支持⑶ 同“嗷”。

𤎅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𤎅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𤎅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上反切五牢切頁碼335頁,第25

𤎅

異體𤏺、熬

𤎅乾煎也。从火𢾍聲。

𪍾

異體䵅、𪍮

𪍾𤎅或从麥。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九反切顏叨反頁碼820頁,第4行,第1

𪍾乾煎也。從火敖聲。

反切………頁碼820頁,第4行,第2

或從麥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上反切五牢切古音第二部頁碼1927頁,第6許惟賢842頁,第4

𪍾𤋎也。

段注《方言》。𤎅,火乾也。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𤎅

从火。敖聲。

段注五牢切。二部。

𤎅或从麥作。

白话解释

熬,干煎。字形采用“火”作边旁,“敖”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上從敖,下從火。篆文從火、敖聲。從火,指用火煮;「敖」表示音讀。以火將穀物煮乾,所以另外有一個或體字從麥、敖聲。楷書將篆文下方的「火」變成四點。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

熬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61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835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636頁
4說文校箋第428頁,第18字
5說文考正第398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440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45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918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11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62頁,第13字
11標注說文第415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343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921頁【補遺】第17508頁
14通訓定聲第1236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860頁【崇文】第3437頁
16說文句讀第1381頁
17古字詁林第八冊,第680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947頁,第12字